土房砖房楼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20005006
颗粒名称: 土房砖房楼房
分类号: I251
摘要: 爷爷和父亲都有过建房的历史,爷爷建过一栋土房;父亲建过一栋砖房。而笔者现在在城里够买了楼房,从农村住进了城市。
关键词: 土房 砖房 楼房

内容

爷爷和父亲都有过建房的历史,爷爷建过一栋土房;父亲建过一栋砖房。 那一排土房曾是饥苦年代里一道令人注目的风景线;是爷爷勤劳与智慧的象征。那一排砖房曾是农村大变革的一杆秤,是父亲理想与价值的体现。在那个人以成分分等级的年代,爷爷被定性为“富农”,可他连间像样的房子也没有,果然掌握政策的人明察秋毫,爷爷又被定为“上中农”,总之是与贫下中农无缘。因为他农闲时当过“牙行”,在买卖牲畜的村民之间“掏麻雀”,给双方圆价,挣点小费,这大有剥削之嫌,尽管很多村民爱找他主持公道。他还把自家的鸡下的蛋捎到城里去卖,更有甚者他挑担茶叶走乡串户地吆喝,这就有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苗头。爷爷究竟想干什么?他想盖三间像样的房子。他一根一根地往回买木料;一块一块地往回背石头;一筐一筐地往回运土。剩下的材料也是用得最多的就是土坷垃了。先找一块土质好一点的闲杂地,待春上下过雨以后,趁着地正潮,用石杵一杵一杵地砸实。然后用方口小锹一锹一锹地挖成大小一样的土坷垃。经过许多原始的手工劳作,爷爷的三间土房盖起来了。两扇对开的木门,是各用三块松木板拼成的,窗子是木条格的,用纸糊以挡风,当中嵌一块四方玻璃,坐在炕上就可以望见屋外景物。房子盖好后,有些营生爷爷就不作了,免得惹人嫌,偶尔在新屋里,五更起来,点一盏煤油灯,把鸡蛋放在背篓里,捎到城去卖,变些柴米油盐。文革中,两派武装势力械斗,一颗流弹从爷爷土房子的一扇木门打进去,又把屋里摆的一个红漆箱穿了一个洞。爷爷奶奶在一片惊悸中,惶惶地守着他们的土房子,守着贫穷的日子。 爷爷去世的日子,正是农村实行责任制的日子,别无他物、只从生产队分得一匹马的父亲,又开始了建房梦,这谈何容易,可是父亲不改初衷,他要盖当时全村最好的房子,一砖到顶;木料也要最好的,全用松木。他和母亲已不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是开始了披星戴月的劳作,我亲眼目睹了父亲从无到有的创业过程。 最难忘那次父亲带我去黄土高原撬石头。我们在午夜就头顶星星赶着马车,提心吊胆地穿越结冰的黄河,在两面山墙高达数十米的阴森夹道里穿行,在几十米高的山梁上挖开土层撬石头,父亲怕我害怕,执意提前返回,我捂着突突直跳的心说我不怕。满载而归时,黄河的冰面上已是浮水淹上小腿了。我们小心翼翼地屏息前行。当时,常听到有人为了撬石头盖房子,不是跌下山崖,就是滑进冰溜了。
  1990年春,父亲终于抛弃了老祖宗的土坷垃,盖起了全村当时唯一的一栋全砖的房子。6间砖房啊,这是父亲的骄傲。那年,我参加了工作,妹妹考上中专,那6间红砖房确实给我们家带来了好运。 去年,单位在城里给我分了一套两室一厅的楼房,我离开住了8年的父亲的宽敞阔大的砖房,带着妻子选地毯买家具,也要过过城里人的日子。在村里人羡慕的目光中,我请父母去看看我的新房…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