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20004936
颗粒名称: 北房
分类号: I056
摘要: 从北房盖起的引人注目到90年代的“一屋楼”为农人所熟视无睹,短短十几年间,农村建房的发展变化,使我深刻领悟到,在我国经济步入快车道的今天,任何物质财富的创造,永远适合于一句广告词,那便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而且日新月异。
关键词: 回忆录 北房

内容

盖北房是1979年的事。 那年生产合作经济体制在农村将走完它最后的历程。 北房的盖成,在当时村子里也曾一度风光八面、名享四方。记得常有远亲近邻来了,迎进屋里,有事无事,话题总要涉及到有关这房子的长长短短。末了,来人就会里里外外看个细致全面。口中不断发出啧啧的赞叹声,目光中充满了异常眼热的神情,涌动在他们心底的,必然是强烈!的拥有欲望:何时?自己才能撑起这么一座敞亮气派的大房来! 其实北房并未跳出简易的土木结构的窠臼。从整体观瞻,它依然泥头土脸丑丑陋陋。不外乎首次詞采用了”人”字形屋顶,前山墙中开双扇门,两边是偌大的纸窗。就是这样简单的所谓新式样,那会子却有一个很了不起的美称一“鞍架房”。再则北房的长、宽、高尺寸都较寻常有很大增加,屋内就很显宽大,真可谓“大肚能容”,只可怜当时并没有什么好摆设。然而仅凭这,你可以想见,与村中一溜斜顶低矮的房屋甚至还有为数不少的箍窑相比,北房便成了“矮子里的将军”,自有一番“鹤立鸡群”的架势。真如窝窝头并不好吃,但在食草根树叶者眼里,无疑就成了无比诱人的美食。 北房引人注目,自然而然。 北房盖成了,家中付出的代价是:房前屋后父亲栽的粗杨壮柳被砍了个七零八落;爷爷紧捏细攥攒起来以备急用的几个钱花了个一干二净;而最为惨重的是:为打砌墙用的好几千块胡基,读高中的大哥请假两月,在恢复不久的当年高考中以12分之差,决定了他一生为农的命 。 虽然别人花些力气能打出更多的胡基,但苦忙没有购买木料砖瓦的钱,终无力很快改变北房,唯我独尊”的现实,而只怀望房兴叹了。直至土地承包后过了两三年,农家声活开始分出眉目,这种名噪当时的“鞍架房”逐惭多了起来。但充其量不过是北房的弟妹。北房依然毫不逊色。 进入90年代,在富民政策下,有了机井灌溉,在土地上经营了近10个春秋的农人,腰杆真正硬朗了起来。修屋建房终于摆脱了“无土不成房”的羁绊:整洁的砖木结构还要外贴瓷片,内加装修。农人的住房,已由遮风避雨的原始功能向消费功能转变,而经多年风剥雨蚀的北房日益显露出它的龙钟老态。与一座座漂亮考究的“一层楼”相比,北房犹如一朵早开的报春花,当群“房”斗艳的时候,任我们如何刷新修饰,它都无法掩饰住濒临“凋谢”的颓败。尤其是1995年秋后的一场连绵阴雨,它终于坚持不住,竟然外渗内漏不止。北房有了危房之嫌。一门心思只盘算着攒钱给儿子娶媳妇的老父亲,不得不同意将其翻修重建。 从北房盖起的引人注目到90年代的“一屋楼”为农人所熟视无睹,短短十几年间,农村建房的发展变化,使我深刻领悟到,在我国经济步入快车道的今天,任何物质财富的创造,永远适合于一句广告词,那便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而且日新月异。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