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 王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20004671
颗粒名称: 神秘的 王陵
分类号: F59
摘要: 塞上名城银川,有一处国家级的风景名胜区,这就是被日本游客称之为“东方金字塔”的 王陵。
关键词: 风景名胜区 景点

内容

塞上名城银川,有一处国家级的风景名胜区,这就是被日本游客称之为“东方金字塔”的 王陵。
  从银川市区出发,在一条宽阔的城市道路上驱车西行一小时,可直抵巍峨壮观的贺兰山, 陵就坐落在贺兰山下一片奇绝的荒漠草原上。进入陵区,9座 帝王陵园和200多座王公贵戚的陪葬墓一览无余,博大雄浑,悲壮苍凉。面对着这片陵园建筑遗址随处可见的帝王墓地,一种神秘莫测感觉会油然而生。
  这里地势平坦,被山洪冲凿出的道道沟坎纵横交错。在这些不太深也不很宽的山洪沟里,生长着北方特有的酸枣树,树冠不大,但厚实油亮的绿叶却十分浓密。它们像一条条绿色的丝带,疏密相间地交织在方圆53平方公里的陵区里,网着那一座座高大突兀的陵墓。令人感到神奇的是,没有一条山洪沟从帝王陵园和陪葬墓园中穿过。 建陵近千年,贺兰山山洪爆发不计其数,沿贺兰山一线,没有遭山洪袭击的,仅有 陵区这片土地,令人难以置信。
  每值夏秋之季,贺兰山麓风云变幻异常,刚刚还是碧空如洗,一刹那之间却从山后涌出大片云团, 陵上空会游云密布。晴空中,云团投下的大块阴影缓缓地扫过整个陵区。此时,这里的游客会奇异地发现,投向大地的云影,会绕过帝王陵园飘然而去;更为奇特的是,即使有大片云幕笼罩陵区,大地一时昏暗,但太阳光穿过云层射向大地的光束,总是投放在帝王陵园中高大的陵台上,在一片昏暗中折射出异样的光彩。
   陵的神秘,更多地表现在至今没有被人破谜的建筑形制和文化内涵上。
  由于文献缺载,陵区每座帝王陵的陵主是谁,至今难以确定。多数人认为, 深受唐宋文化影响,埋葬制度与宋陵一样,实行昭穆葬法。 九陵,从南到北,以左昭右穆的方式排列,大体可确定每位陵主的归属,故编为3号的陵园,应是 开国皇帝李元昊的泰陵。但经1987年发掘,出土的一批重要文物,没有一件可以证明这就是元昊泰陵。
   陵区的每一座帝陵,都是由宫城和其他附属建筑组成的独立完整的建筑群体,它们均坐北朝南,基本结构大体相同,如果从陵园宫城的墙垣形制考察,其平面结构像一个倒置的“凸”字。有一个青年学者指出,“凸”字从语音学意义上系指代“夏”,为 陵的主要特点之一。有些学者则认定这种平面结构是陵园的内城与月城之组合。众说纷纭,至今莫衷—是。
   园内最为高大醒目的建筑,是一座残高23米的夯土堆,状如窝头。仔细观察,其为八角,上有层层残瓦堆砌,多为五层。于是有学者认定,这在未破坏前是一座八角五层的实心密檐塔,“陵塔”之说便屡见报端。但塔式建筑缘何立于陵园之内,其功能作用若何?则少有人说得清楚。至于这座“陵塔”又为什么要建在陵园的西北隅,学术界的说法至少有4种,各·贺吉德执一端,据理争辩了10多年不见分晓、更有一日本学者建议,应从天象学的角度考察,可能会有答案,使原本难解的谜更为扑朔迷离。
  令人大惑不解的还有 陵出土的文物。 陵残碑是 陵惨遭蒙古军队破坏的见证。更是研究 历史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从目前收集到的三千三百多块 残碑看,一处出土的残碑多则千百块,少则仅几块,除了仁孝寿陵残碑可缀合出一块能读通的16字 篆文碑额外,其他大量出土的残碑竟不能拼集出一块完整的碑文来,从七处出土的残碑推断,大量的残碑至今没被发现。于是有人猜想陵区内有碑冢存在。蒙古军队来不及砸碎的碑石,可能集中埋放在一个或几个大坑里,至于陵区出土的八九座石像座,獠牙外露,怒目圆睁,双乳丰腴作蹲举状,有人说是碑座,有人猜想为柱础,至今没有定论,依然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
  游览 陵,宛如进入一座迷宫,处处透露着神秘的色彩,直惹得中外学者争说 叹兴衰,四海游客指点九陵论短长。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 陵很多问题会有答案,但一些至今令人不解的现象,可能会是永远难猜的谜。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

相关人物

贺吉德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