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之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20004557
颗粒名称: 一课之师
分类号: G451
摘要: 胡万春先生于五月九日病逝华山医院,享年六十又九。震动之余,我深感惋惜,他去得太早。前几年我还听说他到河内下海做国际生意,而今却英年早逝……胡万春先生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工农作家,与高玉宝齐名。我和他接触仅在课堂上下。那年,我们请他到华东师大来讲他的短篇小说《骨肉》,论起来,算是我们的一课之师。至今我还记着他那壮实的中等个儿黑红的脸膛,鼻头儿有点儿发红,一副钢铁工人的打扮。
关键词: 教书育人 师德

内容

胡万春先生于五月九日病逝华山医院,享年六十又九。震动之余,我深感惋惜,他去得太早。前几年我还听说他到河内下海做国际生意,而今却英年早逝……胡万春先生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工农作家,与高玉宝齐名。我和他接触仅在课堂上下。那年,我们请他到华东师大来讲他的短篇小说《骨肉》,论起来,算是我们的一课之师。至今我还记着他那壮实的中等个儿;黑红的脸膛,鼻头儿有点儿发红,一副钢铁工人的打扮。
  那是1957年之后,大学教师的课不好教。一边给学生上课,一边还要应付学生的大字报。后来我们想了个办法,请“工人上讲台”“军人上讲台”。当时,茹志鹃,吴强、胡万春都来讲过一两节课。课堂从此太平多了。
  胡万春比我们也只大十岁。课堂上,他没有教案之类的东西。他讲自己从一个工人变成作家的经历,讲自己写《骨肉》的体会,讲他个人的感情世界。有些话讲得比徐中玉、钱谷融、施蛰存先生还要“过头”,不过从没有人找他的麻烦。因为他是“钢铁世家”。
  胡万春虽不是什么大名家,但他所讲的东西很扎实,给人以自然真诚坦率的感觉,至今记忆犹新。
  从他的讲述中,我知道他出身贫苦,一本《骨肉》就是他的家史,读书读到小学程度就进了上海钢铁厂。
  他从事写作是自学成才。上海解放后,他第一次给《劳动报》写消息稿,一篇140字的稿子就有12个错别字,由于他的坚持不懈,接受报社编辑的帮助,终于写出了《骨肉》。这篇小说一出来便获得1957年世界青年联欢节国际文艺竞赛文学奖。此后便一发不可收,先后出版了《钢铁世家》、《一点红在高空中》、《在时代的潮流中》、《钢铁厂大门》等一系列小说。
  他在作品中流露着钢铁工人的自豪。我们曾问他:“世界很精彩,可写的人物很多,你为什么把眼睛盯住钢铁工人?”他的回答简捷坦率:“因为我是钢铁工人,我爱钢铁工入的职业,所以我要写钢铁,写钢铁的性格,写钢铁的制造者。”“离开了工人,离开了钢铁工人生活,我没有可写的,让我写干部写不像。”胡万春就是这样一个很风趣,很坦率的人。
  一个多小时的课讲完了。至今,他的音容我记忆犹新,想起他,我便想起一句弹词:一课之师,情难忘。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士春
责任者
胡万春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