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忆旧门扣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20004361
颗粒名称: 塞上忆旧门扣儿
分类号: I021
摘要: 我的记忆中,小时候,家乡的绝大部分人家门都没有锁,只有门扣儿。没有锁,门扣儿的作用就只有两个,一是挡住羊、狗等动物进屋里偷吃,二是不让风吹开门。所以门扣儿就很简单,略为阔点的人家也有铁门扣儿,但一般人家的门扣儿就只是麻绳绳或牛皮绳绳。
关键词: 民族风格 民族化

内容

我的记忆中,小时候,家乡的绝大部分人家门都没有锁,只有门扣儿。没有锁,门扣儿的作用就只有两个,一是挡住羊、狗等动物进屋里偷吃,二是不让风吹开门。所以门扣儿就很简单,略为阔点的人家也有铁门扣儿,但一般人家的门扣儿就只是麻绳绳或牛皮绳绳。
  门而不上锁,这在现在铁门加钢窗加安全门加防护网的地区还加报警装置的城市人也可能是不可想像的,但在50年代的西海固,这倒确是真的。什么原因,似乎还不能一概而论。大体上有这么几种情况:一是家里有老人看门,用不着锁。二是不怕贼只怕来亲戚的穷人,也用不着锁。第三,得说说那里的门窗结构,那时刚解放不久,还都是老式结构,门上没有活页,只用木板儿做门“钻窝”。只要是这种结构的门,装锁不装锁都那样,你把门扣儿那里锁住,门“钻窝”这儿照样能卸下来,装也白装。另外,窗子也是个薄弱环节,花窗一般都不钉死,手一拿就下来,你费劲儿把门弄严实了,窗子那儿敞着,就没意义了。
  然而,有一点还不能不说是个重要原因,就是民风纯朴。当地的话叫“庄风好”。就说家里有老人看门吧,总不能一分钟都不离开老守着,总还有没人的时候;再穷再穷,只要是个家,总还有点生活用品吧,叫人拿去一件,不是当下就把人手挡住了?门窗结构是简单了点,但要防人,总会想出办法来的,不想,就那么过着,没有纯厚的民风,无论如何不能把门不上锁的历史保持那么久。那时候,很少有人家丢东西,村子里不是绝对没有小偷,也有,但不“专业”,而且大家都知道,就那么一半个,“业余”而且“顺手”时才抄点别人家丢得起的小东小西,抄去了也没人追究,只是叫人议论一番。万一抄去的东西比较重要,主人有点舍不得,他就要向回要了,这时,他会在人多的地方喊着问人:“我们家里的什么什么不见,你们谁见吗?我还有用处呢。”这是给手脚有毛病的人家亮耳,谁家的娃娃有这号毛病,回去就会拷问,拷问出来就会勒令送回去,当然他会借口说是在什么地方拾的,他也要面子。他家的大人过后也会找机会赔不是,而失主这时必定要说原谅的话,大家和好如初。
  这,才是门上没有锁,只有门扣儿的真正重要原因。
  我记得唯一门上加“锁”的是一家木匠。所以把这个“锁”字加个引号,是因为这是个自制的锁。其实,严格来说,那还不是锁,是个“机关”。木匠的家在大路边,没有院子,家里也没人看门,他要出外干活,儿子要上学,他便给门上加了把锁。那“锁”在里面,就是在插销上打了两个小洞,又在门旁的土墙上钻了个眼儿,要“锁”门时,把手从墙里伸进去,用“钥匙”(一个小木片儿上钉了两个木棍儿)把有眼儿的插销拉过来,就算“锁”住了。要开时,再把手伸进去,用木片儿把插销推开,门就打开了。他儿子是我们的同学,向我们夸燿过他父亲的发明,而这个秘密一经说破就毫无价值可言,所以那门虽有“锁”,其实和没有一样。
  现在,每当看到城里人装安全门或在窗上加钢丝网,就想起了家乡的门扣儿,当然,现在那里的门也都上锁了,但还没有城里的铁门钢窗。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