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20004200
颗粒名称: 搬迁
分类号: C913.31
摘要: 这是柳树巷最后的一处四合院。八十多岁的秦大爷家已是儿孙绕膝四世同堂,这大院是他创立家业人丁兴旺的发祥地。搬迁那天,秦大爷和子孙们规规矩矩跪下向老宅行大礼,秦大爷拄着拐杖一步一回首潸然泪下,气氛有些悲壮。
关键词: 四合院 搬迁

内容

这是柳树巷最后的一处四合院。蜂拥而起的高楼淹没了旧式建筑,唯有秦大爷还住在这片废墟上的四合院里,迟迟不愿搬迂。 秦大爷住的四合院要拆也是迟早的事。几个月来,虽经房管所、市容办、居委会轮番上阵,倔强的秦大爷死活就是不愿拆迁。在亲属近乎于苦苦哀求下总算定于明日搬迁,柳树巷的最后堡垒到底架不住现代文明的轰击了。
  八十多岁的秦大爷家已是儿孙绕膝四世同堂,这大院是他创立家业人丁兴旺的发祥地。60年前,他孑然一身逃荒到这座古城,凭着年轻力盛扯起一根扁担两只桶干起卖水营生。没有栖身之地就钻进城墙洞,抱一捆麦草铺在身下既当被子又当床。七八月蚊虫叮咬得浑身起水泡,腊月里刺骨的北风直朝洞里灌。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有一间自己的房子,哪怕是家徒四壁只要能遮风挡雨就行。 卖水压弯了身板骨再也没有直起过的秦大爷,手中积攒了些钱买了木料自己脱土坯盖起两间土房。房上没挂瓦,地基又没压石头。好景不长,逢上多雨的年头,天像捅破了底,-连七八天的雨,矮小的房子似一叶小舟在风浪中漂泊、挣扎。终于未能顶住大雨的肆虐而颓塌。刚出生的小儿死在襁褓中,媳妇也受了伤,这房子留给他的是抹不去的创伤。 但秦大爷内心仍憧憬有属于自己的房子,像大户人家挂了瓦的一砖到顶的住宅。凭着肯下苦力,卖豆腐,赶脚,摆小摊,不久秦大爷积攒了一笔可观的收入,在城里柳树巷买下了说不清是哪个年代建的四合院三间堂屋。 房是旧了点,但砖砌瓦挂,木阁窗户,上好木料的房梁煞是气派,每当夏日在院内柳树下纳凉侃家常,秦老汉对子孙一遍遍絮叨置办老宅的艰辛。文化大革命中,一个造反派头头看上秦大爷的这几间老宅。硬说秦老汉成份高,要将他全家赶到山区农村。迁赶的那一天,来了许多带袖标的学生,一气乱砸,古色古香的门全散了架。秦大爷不知哪来的勇气,赤膊着上身,拿把铁锹威风凛凛立在堂屋台阶上,大有张飞喝断长板坡桥的气概。派出所老李出面圆场连哄带劝,劝走了造反派,秦大爷的老屋算是保下了。 一溜烟日月到了90年代,赶上改革年代的秦大爷的子孙们都住进了高楼。电话、自来水、煤气灶一应俱全。子女劝老爷子搬迁,公家也动员说这儿要盖商贸大厦。秦大爷死活不愿搬,说住楼房憋得慌。其实秦大爷舍不得这住了半个世纪的老房,这房子是他人生的见证,一辈子的酸、甜、苦、 辣和他那个时代的观念思想一古脑儿装在里面。 搬迁那天,秦大爷和子孙们规规矩矩跪下向老宅行大礼,秦大爷拄着拐杖一步一回首潸然泪下,气氛有些悲壮。推土机的一声吼叫使老宅归于自然进入历史, 便告别了一个时代。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