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片沿丝巧作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20004039
颗粒名称: 竹片沿丝巧作琴
分类号: H05
摘要: “太阳出来照山川, 尕妹邀我割马莲, 有心唤我怕爹娘, 口弦声声传真言。”这是流传在宁夏南部山区的回族花儿。盛夏,在同心、泾源、海原等县的回族姑娘和尕媳妇们,最爱弹奏,用竹片制作的“金口弦。”金口弦是回族姑娘的心爱之物,她们常常把它带在身边,借以消闲传情。口弦的制作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将竹子削成网梭形薄片, 长三寸、宽五分,厚一分,中间刻一舌簧,两端各凿一孔,弹奏时,将口弦含入双唇间。
关键词: 口弦 姑娘 回族

内容

“太阳出来照山川,尕妹邀我割马莲,有心唤我怕爹娘,口弦声声传真言。”这是流传在宁夏南部山区的回族花儿。盛夏,在同心、泾源、海原等县的回族姑娘和尕媳妇们,最爱弹奏,用竹片制作的“金口弦。”金口弦是回族姑娘的心爱之物,她们常常把它带在身边,借以消闲传情。口弦的制作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将竹子削成网梭形薄片,长三寸、宽五分,厚一分,中间刻一舌簧,两端各凿一孔,弹奏时,将口弦含入双唇间,左手捏紧弦柄,右手扯动一端线头,使之舌簧颤动成声。另一种是铜片制成(也有用铁、钢的),其形状如铁钳,外圈中部连簧片,舌簧尖端上弯突出,演奏时,左手将口弦置于双唇间,右手弹拨簧舌尖端,以气流震颤簧舌发音。有的为了美观,还将弦柄两端系上流苏吊穗,以显乡土气息。口弦的弹拨一般发出“嗾啵哇哇”、“蒙莫蒙莫”的声响,随着弹奏者的口形变化,声调的抑扬顿挫,可歌可语。弹奏者若借口弦说话,边弹边说为“口弦语”。若通过口形变化和音量变化弹奏某种民歌或舞曲,俗称“口弦令”或“口弦歌”,如“房檐滴水”、“骆驼铃”、“珍珠倒卷帘”等。回族由于历史原因多居于三边一梢(河边、山边、滩边和渠梢)。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他们借助于这种小乐器,倾诉心中的愤懑和哀怨。同心地区流传的《口弦谣》里唱道:“三寸竹片片,两头扯线线,一端衔口中,消愁解麻烦。”也有的青年男女用口弦来揭露家庭包办婚姻的行径。清代《番社采风图考》一书中咏口弦的诗,生动地表达了这一情愫。诗云:“不须挑逗劳苦心,竹片沿丝巧作琴,远韵低微传齿颊,依稀私语夜来深。”宁夏诗人秦克温在《口弦》诗中吟道:“淙淙泉水过荒滩,蛙自和鸣蝉自喧。无限乡情弦尽诉,梦魂夜夜绕青山。”把诗的意境升华到乡情乡韵上了,读来耐人寻味。如今,口弦已成为男女青年歌颂美好生活和幸福爱情的信物。每当春夏之交,在小河边、山坡上、柳荫下,回族姑娘和尕媳妇们三五成群比赛弹口弦,有时独弹,有时一人领弹,众声附合,如丝竹般缠绵,像云翳般飘忽,似丁冬的泉水,像喃喃的燕语;随着山风带去一缕甜甜的情思,借着河气送来一股暖暖的温馨。相传很早以前,六盘山下有个金竹村,这年大旱,庄稼枯萎了,人畜眼看渴死了,村里有一位聪明美丽的姑娘叫哈旦,很多后生向她求婚,她都一一拒绝了,她向众后生说:“谁要是找到了泉眼,我就嫁给谁!”后生们便分头去找泉水。老人尤素福告诉他们:凡是有蜜蜂的地方就有泉水。有一天,后生达乌德和哈旦姑娘正在一条小山沟里寻找泉水,突然飞来一只蜜蜂。达乌德拔腿就撵,一不小心,跌腐了腿。他就让哈旦姑娘继续追。哈旦姑娘追呀追呀,绣花鞋掉了也顾不得穿,美丽细嫩的小脚被刺扎成一道道血口子,终于看到了一口擀面杖粗的泉眼,水汨汨地向外流淌。哈旦姑娘高兴极了,她用双手掬起一捧泉水,美美地喝了个足,又清凉又甘甜。这时,冷不防从石缝窜出一条大花蛇来,哈旦的脖子被咬•了一口,立刻肿了。达乌德赶来后哈旦已经昏过去了。达乌德连忙拔来解蛇毒的药草给她吃。第二天,哈旦姑娘再也不会说话了。就用小刀把梳头的竹篦刻成一只又灵巧又玄妙的口弦,用如泣如诉的弦声倾吐对达乌德的爱慕之情。达乌德也激动地唱起了山花儿:“久旱的地上似火盆,跌年馑,骆驼山上的苦深。聪明美丽的小哈旦,为村民,找到了救命的水井。”后来,金竹村的男女老少挖了一条渠,把泉水引到了村寨里。姑娘们每人做了一只金口弦,赞颂哈旦和达乌德的功德。从此之后,回族聚居地区的姑娘和尕媳妇们总是用那小巧玲珑的口弦来倾吐对心上人的爱慕。口弦,古称“簧”,史书中说它是用苇、木、竹、金属制成。古籍《庄子骈拇》一书中有“天下簧鼓”之句。“簧”在那时就指的是口弦,用单簧片作为民间的吹奏乐器,在中国大约有2000年的历史了。口弦广泛流传于我国众多少数民族中,俄罗斯族称它为“瓦尔岗”,白族人称它“满喜”,哈尼族称“响篦”,彝族人称“口簧”,锡伯族称“玛肯”,赫哲族称“空康吉”,柯尔克孜族称“奥孜考姆兹”,回族称“口弦”或“口口”,撒拉族称“口衔子”,有的少数民族还叫它“口胡”、“口细”、“口琴”、“篦琴”、“篦弦”等等。。说起口弦的传说来,那更是五彩纷呈,各俱风骚。除了回族的故事外,还有四川凉山彝族地区流传的老母亲在口弦上刻女儿像的故事;云南纳西族后生戈鲁为拯救纳西人,用口弦声感动锦鸡姑娘,获得宝葫芦的故事;撒拉族流传有哈其麦的儿子哈赛和胡赛在一次战争中牺牲了,母亲悲痛欲绝,后来用口弦倾诉哀伤的故事。这些故事都十分曲折、生动、感人。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