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群众的“兴学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20004019
颗粒名称: 回族群众的“兴学桥”
分类号: U421
摘要: 在银川郊区大新乡上前城村九队的南端,一座新架的钢桁架桥横跨在唐徕渠上,它的建成为这个回族聚居队的群众生活,特别是全队孩子上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群众把它看成是党和政府与群众之间的一座连心桥。 过去,上前城村九队的群众走亲访友,尤其是10多位回族老人上寺和40多名孩子上学,要走3里多路才能到唐徕渠的另一端。到了冬天,一些人图省事,便踩着冰过渠,不小心就掉进齐腰深的冰窟窿里,有时还造成伤害。
关键词: 回族

内容

在银川郊区大新乡上前城村九队的南端,一座新架的钢桁架桥横跨在唐徕渠上,它的建成为这个回族聚居队的群众生活,特别是全队孩子上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群众把它看成是党和政府与群众之间的一座连心桥。过去,上前城村九队的群众走亲访友,尤其是10多位回族老人上寺和40多名孩子上学,要走3里多路才能到唐徕渠的另一端。到了冬天,一些人图省事,便踩着冰过渠,不小心就掉进齐腰深的冰窟窿里,有时还造成伤害。前几年,虽然向上级提出了架桥的要求,但因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建成。去年,这个有36户人家171人的回民队也同郊区其它乡、村一样,提前步入了小康。铺了水泥路面,安装了路灯,群众的生活蒸蒸日上,但想架座桥的愿望却困扰着人们。今年初,部分郊区人大代表将此事提交到郊区七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引起了郊区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决定让郊区水利局立即勘察、测量、设计,尽快将桥建成,让群众满意。4月18号,是个值得上前城村九队群众纪念的日子,由郊区政府投资13.6万元,经过郊区水利局和银川市水利局水利工程处人员精心设计、施工,一座长26米,宽1.6米名日“上前兴学桥”的钢桁架桥矗立在唐徕渠上。上前城村九队的群众奔走相告,交口称赞,一位七十多岁的回族老大妈风趣地说:“现在有了这座桥,给对面的女儿送去一碗肉也不怕凉,真是托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福啊!”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