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防伪第一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20004010
颗粒名称: 印章防伪第一人
分类号: TS853+.6
摘要: 1997年7月。 首项防伪印章的国家专利在凤城诞生了!由银川市新型印章厂厂长王治国带领一班人开发研制的综合连环防伪印章,获得了圆形、矩形、椭圆形防伪外形设计的国家专利(专利号:ZL97315287·7,从而结束了我国印章设计、制作无国家专利的历史。 不法分子利用伪造印章进行诈骗和经济犯罪活动, 已成为近几年社会治安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政府和公安部门关注的一件大事。
关键词: 防伪 印章 王治国

内容

1997年7月。首项防伪印章的国家专利在凤城诞生了!由银川市新型印章厂厂长王治国带领一班人开发研制的综合连环防伪印章,获得了圆形、矩形、椭圆形防伪外形设计的国家专利(专利号:ZL97315287·7,从而结束了我国印章设计、制作无国家专利的历史。不法分子利用伪造印章进行诈骗和经济犯罪活动,已成为近几年社会治安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政府和公安部门关注的一件大事。国家主管部门、科研单位以及遍布全国的许多印章生产厂家,都在潜心钻研印章防伪技术。作为印章厂厂长的王治国急政府之所急,想企业之所想,一方面上书公安部提出加强印章行业管理的建议,一方面下决心加快防伪印章的开发研制工作。他不辞辛苦,多次到公安部、中国科学院、中国防伪技术协会和正在摸索开发防伪印章的兄弟厂家,向专家学者请教,向同行请教,反复进行比较,确立了自己的开发思路。为了解决技术上的一个难题,这位残疾军人废寝忘食,彻夜不眠,由于疲劳过度,多次出现低血糖性昏迷,即使这样,他也没有顾得上休息一下,喝下一碗糖水又投入紧张的工作之中。有了五年印章制作经验的王治国厂长深深懂得,印章制作决不能脱离我国的国情。他认为,印章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的基本形态得到国际和国内各界的广泛认同,因此,在外形设计上不可能做大的改变。而国内有的科研单位和印章企业把注意力集中到搞“高、精、尖”的开发思路上。例如建立广泛的网络系统,输入密码或指纹等以及建立相应的破译、识别系统,这对检验经济欠发达中国是不相适应的,也是无法行得通的。那么,什么样的开发思路才是正确的呢?通过反复思考、研究比较,王治国厂长确立了紧密结合国情、安全性高、便于使用,基本上不增加企业负担的开发思路。几年的调研,几年的辛苦,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成果。1997年7月,经国家专利局审核同意,银川市新型印章厂开发的综合连环防伪印章获得了我国印章史上的首项国家专利。只有中等文化程度的王治国厂长,在防伪印章上的独特构思,得到主管机关和专家、学者及使用单位的广泛赞扬。新型综合连环防伪印章的主要特点是:技术性强、难以仿刻,提高了印章的安全性;章面信息丰富、内涵容量大,可以起到超前防范、杜绝行骗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集手工印、原子印、合成印的优点于一身,为受章单位、工商、税务等部门提供了鉴别真伪的方便条件。中国防伪技术协会对这项防伪印章专利,表示了热情的欢迎和关注,该协会和公安部有关部门已向银川市新型印章厂和厂长王治国先生致函,邀请该厂和他本人参加今年全国防伪产品展览会和防伪技术座谈会,最近又邀请王治国厂长参加由中国防伪技术协会组织的赴美考察团出国考察。五年多的不懈努力,王治国终于成为我国印章史上第一位获得国家专利的人。他为印章行业,也为凤城人贏得了荣誉。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

相关人物

王治国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