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有与贫穷的断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20003961
颗粒名称: 富有与贫穷的断想
分类号: H05
摘要: 96年春节和朋友聚会,这其中就有我一位“儿时的伙伴”王某。他当时拥有一辆令我辈不敢奢望的豪华轿车,满身的名牌,硕大的戒指, 让人一看就是好黄金打作而成的。此位仁兄在上学时不好好学,有一次语文课考试只考了十二分被同学起绰号“王十二”。可今非昔比,十年前他辞职“混社会”发了!人们常说“钱长精神”、“财大气粗”。王十二在和我等穷文人在一起时说到知识、学问一脸的不屑:“老子没念过大学,今天不也发了嘛!”
关键词: 知识 学问

内容

96年春节和朋友聚会,这其中就有我一位“儿时的伙伴”王某。他当时拥有一辆令我辈不敢奢望的豪华轿车,满身的名牌,硕大的戒指,让人一看就是好黄金打作而成的。此位仁兄在上学时不好好学,有一次语文课考试只考了十二分被同学起绰号“王十二”。可今非昔比,十年前他辞职“混社会”发了!人们常说“钱长精神”、“财大气粗”。王十二在和我等穷文人在一起时说到知识、学问一脸的不屑:“老子没念过大学,今天不也发了嘛!”令在坐的诸位学子感到心里很不是个滋味。可不意近日碰到和王某过从甚密的一位朋友,说起王十二,他说王某人因诈骗已被关在了狱中。至于公司也早被查封了。我不禁愕然。可过后仔细一想,也就明白过来。有不少所谓的“大款”利用我国改革开放之初的机会,大捞了一把。致富后,轻视学理,不问新知,洋洋得意,似乎这个社会只要会投机,胆子大,糊弄人就可以发财。他们不少人似乎日进斗金,买楼买车,富得流油,可骨子里却很“穷”。心志的贫穷,精神的贫穷,他们在驱走了物质贫穷的同时,又让另一种贫穷进入了头脑中。那就是轻视学理和知识。王某这一类人因为靠投机钻营发家致富,因而他们鄙薄知识。这是一种典型的小农经济时代土财主,暴发户的贫乏的心态。因为这类人士一向轻学问,重投机,故而他们觉悟不到我们这个时代也正在进化之中。知识经济正在一步步向我们走来。而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就是学问,知识;古今中外概不能外。所以说王某这类人虽可以得逞于一时,却不可能得逞于一世。早在一百多年前,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就认为:知识、科学所带来的财富是终身享有的财富。那么王十二的失败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因为他虽然暂时富有,可他知识贫乏,心态贫穷。这就注定了他失败的命运。所以在本世纪初,英国剑桥的经济学家亚弗立德·马歇尔说过:“对贫穷原因的研究,就是对于大部分人堕落的原因的研究。”一个人可以在短时间内发横财,可他却不能在短时间内真正拥有知识,使自己的心态、心志富有。因为心态、思想、知识的富有是一个长期的修炼过程。它不能打“短、平、快”。可当你真正拥有智慧、知识、学问和科学的世界观时你可以暂时没钱,但你不可能永远穷困。因为这很简单,知识、学问、能力、再加上你的勤奋,它最终可以使人不但在物质上富裕起来,而且可以使你荣辱不惊,淡泊明志。纵观历史长河,真正能在这个世界上有所作为的人,最终没有一个是不学无术、轻视知识的人。历史的辩证法就是如此的公正。伟人毛泽东曾说过:“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这话我们在今天也可以这样来理解:没有知识的人是真正的贫穷,而有知识的人,则是真正的富有。但愿我们这个时代能多一些计算机大王盖茨式的知识科技型的巨人、富人,少一些王某这类轻视知识轻视学问的“富翁”。时代将永远证明知识、科技永远是使人受益一生的财富,谁拥有它,谁就抓住了致富的“门径”。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