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吃苦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20003932
颗粒名称: 也谈“吃苦教育”
分类号: D648
摘要: 如何对青少年进行“吃苦教育”,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话题。即使是那些发达富裕的国家,对此也极为重视,并采取一些“自讨苦吃”的办法,培养青少年“吃苦”精神和习惯。如日本一些学校每学期供学生三天“饥馑餐”,内容与目的与我们有些家庭“忆苦饭”相同——教育孩子现在生活好了,可不能忘了过去的苦难;无论什么时候,艰苦创业的精神不可丢!有些学校还别出心裁。
关键词: 教育 品德教育

内容

如何对青少年进行“吃苦教育”,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话题。即使是那些发达富裕的国家,对此也极为重视,并采取一些“自讨苦吃”的办法,培养青少年“吃苦”精神和习惯。如日本一些学校每学期供学生三天“饥馑餐”,内容与目的与我们有些家庭“忆苦饭”相同教育孩子现在生活好了,可不能忘了过去的苦难;无论什么时候,艰苦创业的精神不可丢!有些学校还别出心裁:在没有老师和家长的带领下,让学生到无淡水的孤岛或大森林里安营扎寨,寻觅野菜、捡野草、寻找水源,自己营救自己,锻炼他们独立战胜困难的意志和能力;美国的中学则鼓励学生们假期到工厂去学工,从小培养孩子们热爱劳动的习惯。在我国,“多难兴邦”,多磨成材的思想古已有之。孟子曾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短短几句话,把“吃苦”的目的和方法都讲得非常透彻,应当成为我们教师和家长的格言。实际上,纵观历史和当今有出息、有作为者,无不经过“吃苦”的磨炼,“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解放以来,我国一直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出一代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人,尤其是五六十年代,学生们既要刻苦学习,又要参加工农业劳动,直至后来上山下乡、“广阔天地炼红心”。但经过这些艰苦的锤炼,充实了他们的实践知识,增强了他们的工作能力,他们大多成了各行各业的骨干,使我们的事业得以后继有人。如今,我们的生活条件好多了,但为继续艰苦创业,“吃苦教育”的原则不能变。要通过多种渠道,让青少年不断得到实践锻炼,如坚持学工学农,增长工农业基础知识;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开展军民共建活动,学习解放军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开展徒步旅游活动,培养吃大苦耐大劳的精神,分担必要的家务劳动,养成勤俭持家的好习惯,等等。作为教师和家长,都应当把“再富也要苦苦孩子”当做一件大事对待,共同肩负起“吃苦教育”的重任。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