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固散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20003860
颗粒名称: 西海固散墨
分类号: H05
摘要: 缘于要写一篇关于扶贫方面的调查报告,我又一次踏上了曾生活过二十年的西海固,踏上了这块被岁月的风雨割裂得支离破碎的黄土地。 在我重新踏上那片土地的那一刻,我的感慨从来没有如此地强烈过,那种儿时印象中的美好此刻便融合为一缕缕甜蜜的痛楚,那种生存的艰难铭刻的无奈又一次从心底强烈的凸现。以亘古的沉默而相互缠绵拥抱的大山,让你真正感受一种黄土高原的风光写意。那大山深处的岔岔垴垴,湾湾坳坳。
关键词: 西海固 扶贫

内容

缘于要写一篇关于扶贫方面的调查报告,我又一次踏上了曾生活过二十年的西海固,踏上了这块被岁月的风雨割裂得支离破碎的黄土地。在我重新踏上那片土地的那一刻,我的感慨从来没有如此地强烈过,那种儿时印象中的美好此刻便融合为一缕缕甜蜜的痛楚,那种生存的艰难铭刻的无奈又一次从心底强烈的凸现。以亘古的沉默而相互缠绵拥抱的大山,让你真正感受一种黄土高原的风光写意。那大山深处的岔岔垴垴,湾湾坳坳;用窑洞和土坯筑居的山民,用沾满泥土的脚板踩出细若游丝的山路编织成经纬,网络着生活,还有那瘦弱的老牛和毛驴拉犁时粗重的喘息,都让你感受一回西海固人生存的沉重和不易。下不完的雨哟刮不完的风撇下了你的情哥哥嫁给远村上不完的山哟爬不完的坡女儿家的泪水流成了河……循着这哀婉凄楚的声音,在我的视野里出现了一位披着帆布斗篷、手握羊铲的老者。那老者悠悠地走着,身后是缓缓游动、啃食牧草的羊群。山的贫瘠已没有可供采食的东西了,然而,羊儿们仍然在寻觅,在使劲地用脚抛挖,也一个劲儿地肥壮着。那老者的歌声是沙哑的,拖着凄婉的哭腔。有时他挥动一下手中的羊铲,有时挂着羊铲站立于山巅。连月不齐的深秋,萧瑟的冷风和稀沥的秋雨将斗篷掀开来,他那单薄的身影贴着那灰朦朦雨雾笼罩的远天,便呈现一道风景,真正西部山塬的风景。那长长的吆喝、那浑厚的旋律如大山一样深沉,让你感动于这样凄楚的花儿表达的美丽,让你世俗的灵魂重温生活的苦乐,让你回味生存和自然的生命,让你格外地感叹命运这个主题来。在西海固的几天里,我听到最多的话题和我感受最深的仍然是水。记得在西海固,我所经历过的最严重的干旱是1995年,那时的五六月份,似乎一切植物的生命都走向了尽头,供人食吃的庄稼枯萎了。站在山顶极目远望,几乎无多少象征生命的绿色可眺入你的眼帘,唯见一片焦渴干旱的大山起伏如滚滚浪潮,在赤土嶙峋的荒山的浪谷里,静卧着一个个村落。偶尔你可看到崎岖山道上蹒跚的老农,那都是肩挑手提,驴驮牛拉运水的情景。在彭阳的马掌村,我曾见到一位老乡从50米深的井里吊水的情景。由于井太深,吊水的绳子无法在辘轳有限的空间缠绕,只好在井旁安一滑轮,让一人将绳子挂在滑轮上向远处拉,一人等在井旁提水。因此,当地人很形象地把吊水叫“拉水”。那段拉水人走过的路,不知重复了几代人,已打磨得通体光滑。那水也是黄色的,里面混有太多的泥土,需长时间的积淀才可食用。当那一桶桶黄泥汤呈现于滑轮的转动里时,真似上天给予这里最严酷的命运。听当地水利部门的同志讲,有井水吃已是很幸运了。在西海固,有许多连井水也打不出的地方,当地老百姓只能靠打窖存贮天上的雨雪为食。若遇旱年,水的危机便成了当地政府最为头疼的难事。当地领导告诉我:“三田同治走旱路,三水同抓走水路”已成为西海固领导打好扶贫攻坚战的共识。我企盼着这片干渴的黄土地滋长希望,流遍生命的甘泉,我仿佛看到了老乡们那满布皱纹的脸上流淌下激动的泪水。多少年了,生命在这里时时刻刻都呈现于一种亢奋搏斗的姿态。在同严峻的自然条件的斗争中,造就了西海固人的粗犷与豪放,但在坚毅刚强的背后,是生存的苦痛与辛酸。在走访了几个村庄之后,我的心情一直无法轻松。当我回到住地那间窗明几净的房子里,我的心灵便被西海固那躁动不安的土地困扰得无法安宁。面对她那雄浑中的苍凉,质朴中的贫瘠,给予中显示的无奈,我的心跌进一种无言的沉默和思索中。没有什么样的感动比这里生命的挣扎更能感动的了。那乡党遍布艰辛的古铜色脸庞,那背负重轭、肩挑日月的臂膀,那同灾难和贫穷抗争的坚韧如钢的脊梁…常常激荡起我关于人生平凡与伟大的种种思索。我感动于那种抗争,我担忧着那种生存,我更企盼着那种命运的改变。我知道西海固正赶上了一个好机遇,全国经济战略的重点和扶贫政策西移的大好机遇。我们的“八七”扶贫攻坚战已经打响,我企盼着,西海固将把贫困留给历史,将以辉煌迎接新世纪的到来。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