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忆旧“完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20003859
颗粒名称: 塞上忆旧“完小”
分类号: I207.4
摘要: “完小”,这名词城市里的孩子不一定弄得清,叫全了就是“完全小学”。“完全”,就是这个学校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有,它是相对只有一到四年级的“初小”而言的。城市里的小学,只要有,大约都是“完全”的,不“完全”的,只有偏僻的农村才有。 西海固地区当然是很偏僻的,40年前就更偏僻,所以那里就有许多“不完全小学”。我的家乡杨明却有一所“完小”!嘿,这可真给人长精神啊,我们上的学校可是“完小”!
关键词: 学校 高中 老师

内容

“完小”,这名词城市里的孩子不一定弄得清,叫全了就是“完全小学”。“完全”,就是这个学校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有,它是相对只有一到四年级的“初小”而言的。城市里的小学,只要有,大约都是“完全”的,不“完全”的,只有偏僻的农村才有。西海固地区当然是很偏僻的,40年前就更偏僻,所以那里就有许多“不完全小学”。我的家乡杨明却有一所“完小”!嘿,这可真给人长精神啊,我们上的学校可是“完小”!现在的孩子,看到这儿可能要笑,觉得这人真没出息,上个“完小”还说“给人长精神”。这没办法,我们那时真的觉得能上个“完小”是很值得骄傲的。因为我们方圆在我们的知识范围内很少有“完小”,后来才知道那个时候海原县才有四所“完小”,这你就想去吧,我们那时能在一所“完全”上学该不该骄傲?我是1952年入的学,学校是由一座庙改建的。据老人们说,那庙还有相当规模,正面是“上殿”,东西还有厢房,但我们进校时,却只有“上殿”,东西厢房都不见了,改建成了教室。“上殿”也是教室,但名子却保留了下来,别的教室都叫“教室”,而上殿也是教室,却叫“上殿”。“上殿”,是神的房子,当年众神都在这里。改成学校后,,神都请出去了,但没破坏“殿”。所以,学校里就显得有点儿不大协调,后盖的教室都比较长大但结构上觉得松松垮垮,墙是土坯的,房上的木料是当地产的杨木,而保留下来的“上殿”则比较小,墙上还有砖码头,而且砖还磨过,面子上很细,椽和檀条都是当地绝无的松木,整个“殿”高高地蹲在一个石条砌的高坛上。房子前都有台阶,“上殿”也有,我们都叫它“上殿台子”。原来的“上殿台子”还有点气魄,后来改为教室,便把“廊”一分为二,拆了原来的前墙,又从“廊”中间的明柱那儿砌了当前墙,这样一来,房子里面宽了,而留下当台阶的部分就窄了。所以,我们见到的“上殿台子”显着比一般的台阶略窄一点。“上殿台子”靠东墙角那儿摆着一个四四方方的小桌,也就是农村常见到的那种宽一尺多高不到一尺的炕桌那个样子,同学、老师闲了,在上面坐着看书或晒太阳。我也坐过,但后来听村里的大人们说,那不是普通的方桌,是当年庙上用的“香桌”。“香桌”就是敬神时放香炉的小桌子。还说村里早先有会“请香桌”的人,能“请”了“香桌”去捉鬼,还说多灵多灵,四个棒小伙子都能叫“香桌”带了走,谁要心里有不干净的念头,手抓上放都放不开。我们听了,便觉心里玄玄的,再看见“香桌”,便有些不大敢往上坐。但小孩儿,记性不好,有时忘了,也还坐;有时,要显自己不迷信,还故意去坐。但坐了后,又有点担心,怕有什么不妥,因为拿不准这世界上到底有没有神鬼,听老师说没有,自己嘴上也说没有,但心里到底还是有点怕。1958年,我到县城上中学,到初二时,县上成立了高中,我们真是欢欣鼓舞,初中毕业不出县就可以上高中了。我是海原县有史以来第二届高中毕业生,现在在银川市委当副书记的郭用华是第一届。第一届好像只毕业了12名(我记不大清了考上大学的4名;我们这一届毕业16名,考上大学的8名,我们下一届考上大学的只有2名。后来就“文化大革命”,7年未高考,直到1973年才开始推荐“工农兵”大学生。算算这些数字,3、年时间,不到50名高中毕业生,考上大学的14名,这是“全县”!“三年”!我上高中时,记得人们常说:“你们有福气啊,碰上好时候了。”现在的同学,是不是更“有福气”,“时候”也更“好”。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