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江南水美鱼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20003816
颗粒名称: 塞上江南水美鱼肥
分类号: F307.4
摘要: 五十年代末,我市仅有一两个国营养鱼场,吃鱼主要靠从黄河捕捞,年产量不过几十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人们缺衣少食,竭泽而渔,使本来就少得可怜的渔业资源面临枯竭。 10年文革期间,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吃鱼难”更成为现实。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渔业迅速崛起,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先是群众自发地利用低洼湖滩地养鱼,尽管产量低,但开始形成效益,同时,科技人员也初试身手,进行了科学养鱼的大胆探索。
关键词: 渔业 渔业经济

内容

五十年代末,我市仅有一两个国营养鱼场,吃鱼主要靠从黄河捕捞,年产量不过几十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人们缺衣少食,竭泽而渔,使本来就少得可怜的渔业资源面临枯竭。10年文革期间,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吃鱼难”更成为现实。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渔业迅速崛起,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先是群众自发地利用低洼湖滩地养鱼,尽管产量低,但开始形成效益,同时,科技人员也初试身手,进行了科学养鱼的大胆探索。1984年,市有关部门组织了一次农业资源调査,结果表明,我市有大量的水产资源和优越的气候条件,大力发展人工水产养鱼,解决吃鱼难问题大有希望。当时,区市共投资200万元,建设了一万亩高标准商品渔业基地。随后又引进联合国粮食计划署无偿援助“2814”渔业项目,建设一万亩高标准渔塘。到1989年,上述两个项目相继建成,使昔日荒芜的大片盐碱地、低洼湖泊,变成了碧波荡漾的连片渔塘,再现了引黄灌区鱼肥粮丰林茂的“塞上江南”自然景观,奠定了我市渔业基地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基础。从1988年以来,我市渔业连续稳定增产,到1997年全市养殖面积已发展到9万亩,生产商品鱼14400吨,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自治区的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二,全市人均商品鱼占有量达到15.5公斤,居西北省会城市之首。与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相比,养殖面积扩大了14倍,养殖产量增加192倍,人均商品鱼占有量提高了128倍,对保障全市人民生活的有效供给发挥了重要作用。1997年全市渔业总产值8640万元,增加值4660万元,3748户养鱼户户均收入1.25万元,人均纯收入3100元,明显高于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578.4元的水平。不难看出,渔业是我市农业中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显著的产业之一。渔业又是我市大农业中最早全面放开市场、放开价格、产销市场化的产业。目前,全市从事本市范围内的鱼品销售专业摊点50多个,从事长途贩运或中介的专业鱼贩大户27个。除满足本地市场外,我市所产鲜鱼还被大量运销到兰州、西宁、临河、乌海、河西走廊以及南疆油田和高原拉萨。去年,我市外销商品鱼达一万多吨,约占全市商品鱼总产量的70%“宁夏黄河鲤鱼”、“银川鲫鱼”已成为我国西部地区叫得响的名牌产品。为改变我市常规渔业生产品种单一的状况,以满足城乡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广大渔业技术人员和养殖户进行了大胆而有益的探索,先后引进了甲鱼、罗非鱼、蹶鱼、淡水白鲳、罗氏沼虾、青虾、淡水龙虾等名特优新品种,取得明显效果。市水产局在贺兰和郊区试验示范推广的“塑棚池塘养罗氏沼虾”技术,通过塑膜提温延长生长期,实现了罗氏沼虾当年引进,当年养成,当年收效,亩产商品虾可达300斤,亩产值1.5万元,获利8000-10000元。郊区养殖大户朱汉成通过锅炉供暖人工增温,建设钢混结构日光温室池塘养殖淡水白鲳、罗非鱼和胡子鲶,亩产值高达20万-30万元,亩获利8万-12万元;宁夏农科院科技人员任进礼采用土炉炕式加温控温技术在简易塑料棚中养殖甲鱼,也取得了14个月就可达到商品鱼规格的好成绩。这些温室高效渔业的实践,改变了我市只能半年养鱼的现状,为发展“两高一优”渔业,实现全年养鱼闯出了一条可行之路。随着渔业的发展,我市还打破行业、地域和所有制界限,允许、鼓励和支持企业、农户兴办各种形式的水产服务组织和实体,同水产部门一道参与苗种调运、饲料、鱼药、鱼具等渔需物资经营。目前正式注册的各类渔需、渔技服务公司有25个,生产和销售渔饲料的厂家10个,加上大批鱼品销售专业户和中介组织,基本上形成了从产前、产中到产后的系列化服务,多层次、多渠道、多成分、互为补充的渔业社会化服务网络。其中有的经济实力强、技术含量高,有主导产品,服务质量好,已成为具有龙头性质的优势企业,为全市渔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起到了带头作用。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