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淀与超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20003636
颗粒名称: 积淀与超越
分类号: H05
摘要: 1997年的《朔方》更加注重推出宁夏青年作家的作品辑,一批文学“少壮”因此得以比较充分地展示自己的艺术才华。李方理所当然地被纳入这个序列,于是,我们很过瘾地同时欣赏到中篇小说《夏野事件》、短篇小说《打斗》及创作谈《我的黑夜比白天多》(1),从而饱览了李方的文学风采。。《夏野事件》是李方苦心铸就的力作,也是他迄今为止创作的规模最大、分量最重的文学作品,可以视为是他文学生涯的一座里程碑。
关键词: 作品 小说 作家

内容

1997年的《朔方》更加注重推出宁夏青年作家的作品辑,一批文学“少壮”因此得以比较充分地展示自己的艺术才华。李方理所当然地被纳入这个序列,于是,我们很过瘾地同时欣赏到中篇小说《夏野事件》、短篇小说《打斗》及创作谈《我的黑夜比白天多》(1),从而饱览了李方的文学风采。《夏野事件》是李方苦心铸就的力作,也是他迄今为止创作的规模最大、分量最重的文学作品,可以视为是他文学生涯的一座里程碑。作品以清原县高坡乡刘湾小学五年级学生夏野不幸溺水而亡为触发点,展开了气势磅礴、场面恢弘的叙述。夏野死后,高坡学区做出了相应的处理,故事似乎可以结束了,不料却奇峰凸起,夏野的父亲夏中秋在高坡乡文化站站长柳长春的挑唆下,决意翻案,要为儿子“恢复名誉”,随后多方奔走,四处活动。《清原日报》记者王大为、袁玉明闻讯前来采访,认定夏野受了冤枉,他们发挥了新闻媒体的作用,使原先被当作反面教材的“夏野”不仅成了少年英雄,而且被清原地委、行署追认为“烈士”,授予“舍己救人的好少年”称号。为向全国推出,树立本省的“赖宁”,由省团委、省少工委、省妇联等单位组成的联合调査组到了清原县,经过广泛、深入的调查采访,得出了与王大为所作的新闻报道相去甚远的结论,最终认为:无论夏野事件的真相如何,但绝不宜向全国推出宣传。《夏野事件》内容的涵盖面非常广泛,其创作视域由乡村延伸到城市,涉及了教育、新闻系统的诸多方面。这部作品最显著的特点是其叙事策略的改变,诸如故事的开头被安插在作品中间,故事看似将要结束,却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作品主要以第三人称展开叙述,又掺杂了第二人称甚至第一人称,表明李方的小说叙事已经开始向全方位、立体化的三维空间拓展,正因如此,他才得以将自己叙述故事的才能发挥到了极致。与《夏野事件》的厚重相比,《打斗》显得较为轻捷,村民陈万寿家的祖坟恰好位于郭春敏的承包地里,后者对此耿耿于怀,想方设法减免这个损失,终未得逞,最后气愤不过,大着胆子犁掉了陈家祖坟的坟院,捅下漏子,陈万寿发现后立即打上门来,双方由口角到动手,直至郭春敏女人的肩头被陈万寿砍伤,后来在村支书陈万德的周能下,一场酝酿中的更大规模的械斗被巧妙地化解了。《打斗》与《故园云天》、《八月来秋风凉》、《三亩地》等小说一脉相承,表露了李方对乡人物性格的熟识和准确的把握。在这篇小说中,作家运用一段出色的景物描写作为作品的开端,勾勒出了一幅清丽明秀的乡间风景画,使作品增色不少。《夏野事件》和《打斗》较李方以往的小说更贴近现实,紧靠生活,反映了作家近期直面人生、注重体验的创作姿态,预示着其小说创作的最新流向。这两篇作品是李方长期生活和感受积淀后,蓄积内力所做的强有力冲刺的结果,这一冲刺不但使李方成功地超越了自我,而且将他的文学创作推向了一个巅峰。《我的黑夜比白天多》大体可以作为一篇优美的散文来欣赏。这篇创作谈既显示了李方深厚的散文功底,又向我们袒露了作家“这本书”真实而生动的内里。李方真诚而实在,绝不虚伪,譬如他对写作可以增加点小收入的看法。著名作家阿成曾直言不讳地说:“写小说,我有两个目的,第一个,自然是爱好。第二个,就是挣点钱。家里生活虽然还没到吃不上喝不上的地步,但不算好。这种生活条件,我想写点东西挣点钱,不算过分。”(2)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一生为债务困扰,为了还债他不得不拼命地写作。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那些债务使他成了世界级作家。可见,挣钱有时也确实能成为写作目的之一,尽管时下写作所得的菲薄稿酬与作家们付出的艰辛劳动相比,只能算是—种心理安慰。只需阅读些李方凝聚着莫大心血的作品,便可知道他对创作有着怎样高度的责任感。即使如此,他也没有把自己看得过于神圣,并不以为自己的一篇作品就能为普天下的识字人指点迷津,他只是努力通过写作,在滚水沸汤里打捞着自己的躯体和失落的自尊。写作是一个很需要天分的行当。八十万字的文学作品足以证明李方在写作方面所拥有的天分,况且他还常常笔耕到深夜,其勤奋程度自不必说,天分加勤奋,李方的创作前景无可限量。在此我们衷心地祝愿他再接再大厉,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1)《朔方》1997年第5期(2)《延河》1996年第7期刊载的《写小说的我》(阿成创作谈)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