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书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10017051
颗粒名称: 走进《书屋》
分类号: I
摘要: 人能得一知已,是一种缘分。同样,得识一本好书,一份好杂志,也是一种缘分。寒假里,丈夫从阅览室借回一本杂志---- 1997年的《书屋》全年合订本。 “书屋”,这名字就让人产生几分欢喜。人须有屋居,安居才能乐业精神要有家园,失去精神家园,魂不守舍,人就只剩下一具空躯壳。
关键词: 文学 文学概论

内容

人能得一知已,是一种缘分。同样,得识一本好书,一份好杂志,也是一种缘分。寒假里,丈夫从阅览室借回一本杂志---- 1997年的《书屋》全年合订本。
  “书屋”,这名字就让人产生几分欢喜。人须有屋居,安居才能乐业;精神要有家园,失去精神家园,魂不守舍,人就只剩下一具空躯壳。书,也须有自己的屋,如果家家都有一间或一角留给书住的屋,这是书的大幸,更是人的大幸。当然,书的最理想的屋应是人的大脑,如果人们最大限度地将书请进各自的大脑安居,书岂不乐得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哉? 真正吸引我的是它的沉甸甸的内涵。我不是书评家,自知学识浅陋,不能站在理论的高度来评价它,且有的文章我也未能全看懂,但我却觉得它是一份全方位审视文化人、审视文化现象的文化随笔杂志,它的学术气氛很浓厚,文化品位很高,作者的文化积淀颇深厚。在我所看过的杂志中,它是非常出色的一份,至少可与《随笔》、《读书》相媲美。读后,我眼前有如蓦然打开一扇大窗:天变得更高,地变得更阔,觉得心中猛地装进了很多东西,甚至我的迟钝的思维似乎也变得机敏了些。:走进《书屋》,令我对近现代一些文化名流、思想大哲有了大概或进一步的了解。如《横竖是水,可以相通—胡适的交游之道》,《愧对胡适》、《且说辜鸿铭》、《辜鸿铭和托马斯卡莱尔》、《陈寅恪的立I 场观点有什么问题?》等I 文章,作者或从历史的角度,或从文化的角度,或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或从个体命运的角度,见仁见智,各抒己见,令人大长见识。从《苦难岁月的伟大先知》中,我认识了中国唯 ——个被两次戴上右派帽子,早在50年代就率先提出“社会主义价值规律”理论,一生承受超人苦难的经济学家、“灵魂学者”、思想英烈顾准。读着读着,我的视线渐渐模糊,泪水盈盈: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坚韧和操守而叹赏,为华夏大地孕育了这样的英才而叹绝,为中国的脊梁被骇人听闻的政治惨剧所摧折而叹惋。
  多年来,李商隐的《锦瑟》一诗总像雾中看花,似懂非懂。李固阳先生的《为破〈锦瑟〉进一解》旁征博引,论据凿凿,洋洋数千言,分析得那么透彻,令人心服口服,算是初懂了“庄周晓梦迷蝴蝶”的深意。
  去年,韩少功的《马桥词典》被炒得沸沸扬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马桥词典〉的独创性》与《沉默的马桥》从不同角度论述了《马》的得与失。两文给我们的启示是,中国的文学评论界真应少点情绪,少些浮躁,对一部作品不要忙于下结论,既不要捧杀也不要骂杀。“奇谈怪论”栏的几篇文章,或辛辣,或深刻,或冷峻,看似论调怪异,实是不折不扣的大实话。王开林的《一为文人》一气列举了九项文人之最,文笔泼辣,鞭辟入里。毛志成的《中国读者论》将中国读者的心态、行状及中国文化现状揭示得入木三分。毛认为“中国文学不能太抢先在中国人普遍性的品格素质之前,实现品位大飞跃。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读者来一番优质的精神嬗变,比对作家的这要求、那希望更为重要。”此言真乃至理。
  最精彩的奇谈怪论是张子昂的《永远的风花雪月,永远的附庸风雅》,其思辩之强劲,言辞之尖锐,观点之新鲜,令人击节赞叹。
  对于李渔的才情及《闲情偶记》早有所知。《读闲书,说娱乐》一文云“李渔可以算是一位真正的‘娱乐'家……他的名著《闲情偶记》就是一部有关娱乐的集大成作品,迄今无人能及。”而读了《闲情的背后》,才知李渔的“娱乐”家说得不好听是以人格的沦丧换来的。他不农不宦,非工非商,自言“渔无半亩之田,”却四方游历,蓄养众多歌姬舞女,夫人徐氏外,姬妾可考者就有四人,尚有侍婢。住着华屋,饮食精细,服饰讲究。原来这些高消费,都是凭仗名气靠拉“赞助”拉来的。李乃清初的著名山人,山人者“借士大夫以为利,士大夫亦借以为名”,一身而外,所有费用皆取之于人,等于是变相的门客。他为追求“闲情”,不惜仰人鼻息,逢迎新贵(文中所引论据皆出自《李渔全集》及他同时代人的著述,应是可信的。)真为这个同乡为求闲情以人格为代价、浪费聪明才智而痛惜。
  作家伍立杨说:“在诗中吸风饮露的人,背后往往有坚实的基础。”确实,闲情并不存于真空中,但凡能“闲情”得起来的人,不是三餐难以为继者。不过窃以为,如果读书也是 —种闲情的话,那么这种闲情是无须有坚实的基础的:你可以在大汗淋漓干了一天苦力后,花一块钱去租一本书,带着软绵绵的疲倦躺着看那么几十页;你可以一边啃着馒头,喝着白开水,一边嚼着诗文;你可做着钟点工,以阅读主人书架上的书作为报酬。我以为在所有的闲情中,读书是最经济、最快乐、最高雅的闲情。
  《书屋》确是一份很好看的杂志,我不能将其优长在此一一细表。读者诸君,请走进《书屋》,去领略其无限风光吧 !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

相关人物

爱琴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