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光善与宁夏的古建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10015952
颗粒名称: 雍光善与宁夏的古建筑
分类号: I04
摘要: 半个世纪前的宁夏,泥瓦行里有个功德无量的老前辈叫雍光善,晚清出生在瓦工之乡平罗县。他身怀绝技,修寺盖庙,在同行中可称得一个“塞上鲁班”。
关键词: 文学 文学概论

内容

半个世纪前的宁夏,泥瓦行里有个功德无量的老前辈叫雍光善,晚清出生在瓦工之乡平罗县。他身怀绝技,修寺盖庙,在同行中可称得一个 “塞上鲁班”。
  矗立在凤城”中心的钟鼓楼玲珑剔透,古朴典雅的建筑艺术,令中外游人赞不绝口。它始建年代可追溯至清朝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当初只建了一座高大的台基,因宁夏知府赵宜喧调任兰州,工程就下马停建了。光绪34年(公元1908年),地方绅士又重新发起,在原有的台基上拟建三层阁楼。但只建起一座立木框架,因资金不足又半途而废。至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宁夏县知事余鼎铭 (人称余统领),发出“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 重修鼓楼的政令。这座鼓楼经过改朝换代,三起三落,终于在这年10月告捷落成。如今这出类拔萃,翘角重檐的琼阁;四角对称,端庄秀丽的角房,就是当年雍光善大师施展才能的见证。
  塞北重镇平罗城有座玉泉阁,现已开辟为玉皇阁公园,是宁夏著名的道教寺院,又是一处不可多得的旅游景点。
  这座古庙是由新老玉皇阁组为一体。老阁是位居整体中轴上的两层九脊歇山顶庙堂;新阁是通高26米三级卷棚歇山顶宝殿。东西侧各有飞架凌空的过桥贯通南北;左右明珠般的钟楼两耳垂肩。雕花砖刻、彩梁画栋,角铃悦耳,如痴如醉的感觉油然而生。登木梯、上高台,尽情领略“黄河襟带东南,贺兰蹲峙西北”,虎踞龙盘的山河美景。
  老阁始建于清朝光绪元年(公元1975年);新阁是民国27年(公元1938年)扩建的。平罗城宗教界知名人士赵道长,为了实现扩建玉皇阁的愿望,由他主持募捐化缘,雍光善大居士组织施工。这两位虔诚弟子历经坎坷,配合默契,这巧夺天工的古建筑,两年内在雍光善的瓦刀下应运而生。
  银川北郊有座通天9层高达54米的海宝塔,平面正方,四壁出轩。相传在16国时期为赫连勃勃所建。历史悠久,造型独特,是国家重点文物。前清就有 “黑宝浮图”。“古塔凌霄”的壮丽景观。
  民国9年(公元1920年),震惊中外的海原大地震,塔身自上而下裂开一尺左右的4条宽缝,宝塔遭受了一次严重创伤。这座佛教盛地从此香火渐少,几乎步入一片荒凉境地。
  民国31年(公元1942年),宁夏各界以商会名义捐资修缮。官方从平罗抓夫拉差,有10多名能工巧匠在军队的看押下干活,没有工程技术人员,就由雍光善身当重任,缺少施工的搬运工具,建材全靠小工肩拉背扛。用麻绳和粗木杆架起超过塔尖的脚手架;用绝无仅有的一架土滑轮高空吊装。5个月完成了修补工程,又分段安装三道铁箍,以达到永久加固的目的。
  据说,海宝塔修缮竣工时,蒋介石来到宁夏。他乘兴到北塔游览,顿觉头疼如裂、四肢麻木。忽然想起午夜里,有个身带铁箍的白胡子老道与他对话的一场怪梦来,疑神疑鬼,惊慌万状。令马鸿逵传来雍光善,限期3天将塔身的铁箍拆除。但经他整修过的塔身历时55年,至今完好如初。
  雍光善老人一生踏遍宁夏山川,足迹遍及黄河两岸。他为名胜古迹“妙手回春”的业绩,在塞上人家广为传颂。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

相关人物

杨静明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宁夏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