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心史笔与民族精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10015881
颗粒名称: 诗心史笔与民族精神
分类号: I04
摘要: 陈寅恪先生的《论再生缘》稿于1953年9月起草,翌年2月完稿,晩年将此文编入《寒柳堂集》,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初版发行。书出之前,出版社征得蒋天枢先生的同意,先在同一出版社出版的《中华文史论丛》 中发表。
关键词: 文学理论 文学概论

内容

陈寅恪先生的《论再生缘》稿于1953年9月起草,翌年2月完稿,晩年将此文编入《寒柳堂集》,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初版发行。书出之前,出版社征得蒋天枢先生的同意,先在同一出版社出版的《中华文史论丛》中发表。
  《再生缘》之情节颇曲折:女主角孟丽君之未婚夫皇甫少华为奸人因妒陷害,奸人更逼伊为妻,卒由侍女顶替得脱。伊乃改名换姓乔装为一男子,应试中三元,官至尚书。其夫得脱后亦改名换姓应武试,其考官竟是未婚妻子。事后,皇帝得知相国竟是丽妹,竟欲纳之为妃,丽君不屈,气苦交加,陈端生于此戛然而止。后来梁德绳续写三卷,孟丽君上本说明真情,皇太后赦免丽君,于是劳燕分飞的未婚夫妇,终成鸳梦,以大团员收场。
  陈寅恪先生虽然认为这一故事具有新思想,如女子为相等,但他感触最深的不是故事的本身,而是故事的作者陈端生的才华。陈寅恪先生说:“衰年病目,废书不观,唯听读小说消日。偶读《再生缘》一书,深有感于其作者之身世,遂稍稍考证其本末,草成此文。”陈寅恪研究此书,当然亦以作者之身世及其文学修养为主题。从文学作品看,《再生缘》系弹词七字唱之本,寅恪对此一文体的兴趣,其来有自,并不是由于听读而引起的,自谓从小即有接触,而 “中岁以后,研治元白长庆体诗,穷其流变,广涉唐五代俗讲之文,于弹词七字唱之体,益复有所心会。”他悼王国维挽词,有人比之七字唱,寅恪亦提及之。《再生缘》一书,寅恪在早年必已有涉猎,甚至已略有考证。陈寅恪很可能早年推求端生之夫未果而罢,晚年听读《再生缘》后,兴致重求,乃大大地作了一番改证。
  陈寅恪认为《再生缘》的文学艺术价值成就直追杜甫,且可与希腊、印度史诗佳构比美,故 “深有感于其作者之身世,”“发潜德之幽光。”他在《再生缘•校补记》中又说:“陈端生于《再生缘》第十七卷中,述其撰著本末,身世遭际,哀怨缠绵,令人感动,殊足表现女性阴柔之美。其才华焕发,固非'福慧双修’随园弟子巡抚夫人之幼妹秋穀所能企及,即博学宏词文章侍从太仆寺卿之老祖句山,亦当愧谢弗如也。”此言为陈寅恪先生写作之动机,谅非虚言。
  陈寅恪先生为了追究陈端生之家世、身世,以及写作经过与成书年代,不惜将其考证的长才,发挥得淋漓尽致。虽然资料残缺,每能利用一字一句,举一反三,互相呼应。问题虽无尽释,但诚如寅恪自谓:“虽不中亦不远矣! ”兹举数例,以见寅恪的考证功夫,虽双目失明,仍能由助教协助而作文。晚年目盲膑足,穷10年之岁月,锲而不舍,完成《柳如是别传》一书,以钱柳姻缘为核心,以明末清初江南社会为背景,考订史实,论证其因果关系,长篇巨制约85万字,其毅力与精神,殊足惊人。《再生缘》的作者陈端生与柳如是有相似之处,如同是才华出众的女性,在一生境遇中都走过崎岖的道路,都具有民族独立之精神和自由之思想。陈寅恪先生对她们深表敬佩和同情,为之著书立说。
  其实,在对待妇女的地位问题,陈寅恪先生一贯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列, 对古代受屈辱和不幸遭遇的妇女,表示无限的同情并有卓越的史识。他是用人文主义的锐敏眼光,透过贵贱的外表,去发现女性中蕴蓄极深的英雄气质。难民潮中的秦妇,不同于一般弃妇;琵琶女是沦落天涯的才女,崔莺莺是被“始乱终弃”的河东丽人;而陈端生作为惊世骇俗的“小女子”,则犹如凤毛麟角,更加受到陈寅恪先生的激赏:“噫!中国当日知识界之女性,大别之,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专议中馈酒食之家主婆。第二类为忙于往来酬酢之交际花。至于第三类,则为端生心中之孟丽君,即其本身之写照,亦即杜少陵所谓'世人皆欲杀'者。前此二类滔滔皆是,而第三类恐止端生一人或极少数人而已,抱如是之理想,生若彼之时代,其遭逢困厄,声名湮没,又何足异哉!又何足异哉! ”在这里,陈寅恪先生通过陈端生的“个案”揭示了此类女性悲剧命运的历史根源,即理想与时代的冲突,人性与社会的冲突。巾帼奇才的悲剧结局之所以能够传诵百代,正因为胭脂泪中凝聚着民族魂。人们往往认为,与西方古典文明相比,中华文化缺乏悲剧传统,灵魂震撼强度较弱,精神上不够昂扬,实为一大憾事。读了陈寅恪先生的、《论再生缘》后似乎可以无憾了。正如先生分析叙事言情七言排律之长篇巨制《再生缘》之后,指出“世人往往震矜于天竺希腊及西洋史诗之名,而不知吾国亦有此体” 一样,寅恪先生呕心沥血的《再生缘》研究,又为世人揭示了与“大团圆”大异其趣的孤怀遗恨,大大地丰富了华夏的悲剧性心史。在寅恪先生笔下,即使是金屋名娃的悲欢,也带有一股庄严的气息,这是非常清楚的。先生的《论再生缘》与长篇巨制《柳如是别传》一样熔史识与情思于一炉,充分表现出义宁之学“史有诗心,诗有史笔” 的特色。这两部巨著,证明陈寅恪先生是在“卧榻沉思”中追寻那种他惟恐失落的民族精神,自觉地承担起华夏文化之生命。应该说,陈寅恪先生晚年其著作确能达到开拓学术之区宇,补前修所未逮,此两书能否转移一时之风气,尚未可料,但示来者以轨则,当可预卜。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

相关人物

荆竹
责任者

相关机构

上海古籍出版社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