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的灵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10015823
颗粒名称: 流浪的灵魂
分类号: I03
摘要: 在京城的流浪作家中,古清生是最成功的一个,虽然他本人不赞成这个说法,但他引起京城文学圈极大反响的两本新书《漂泊北京》和 《风中的身影一古清生散文自选集》却说明了这个事实。
关键词: 古清生 流浪作家

内容

在京城的流浪作家中,古清生是最成功的一个,虽然他本人不赞成这个说法,但他引起京城文学圈极大反响的两本新书《漂泊北京》和 《风中的身影一古清生散文自选集》却说明了这个事实。翻开他送的两本新书,字里行间仍可以感知他的一颗跳动着的流浪的心。熟知他的读者知道,古清生的写作崇尚自然天成,不做作不刻板,最重要的是不游戏,他把写作看成是他生命的一部分,是真诚地和朋友交流,或许这才是他真正取得成功的所在。不客气地说,现在号称作家的人实在太多,多得让我以为中国是盛产作家的国度,但是那种小调侃、小债怒的文章于社会到底有什么意义?古清生于1994年背着台电脑独身一人闯北京,现在客居丰台桥南,他的居室里摆着两部电脑,一部是他自湖北背来的老爷机,一部是他新购置的笔记本电脑,一套两居室的公寓里除了书就是报纸,还有一堆他喝空了的酒瓶。他对他的住所很满意,这里离城中心远,少有客人来打扰,可以安静下来读书和写作。古清生说他平均每天可写五千字,至今没有出去找工作,他说他始终围绕他的“原点”,原点是一个日本企业家的说法,即无论干什么事,不要离开自己的初衷,干事业的人,无论在哪、干什么,最好别偏离事业。我非常赞成他这个观点,现在很多进京的流浪文人经受不住外界的诱惑,离初衷越来越远,违背了自己闯北京的信念。为了通讯方便,古清生还买了一部手机,感觉他跟上了现代化的潮流。但古清生请我千万别把流浪生活写得太好,他经常为交通、话费头痛,钱是一个字一个字赚来的,花去非常心疼。他说最关键的是,不要给外省文学青年产生一个错觉,认为北京就是天堂,一闯北京什么都有,现实是很残酷的,如果没有做好充分的精神和物质准备,不知未来是赢还是有心理承受力。当我问他自己在选择流浪时,心里是不是也没有底?他说是这样,虽然以前在湖北省文学院做过两年合同制专业作家,但毕竟没有闯北京的经验,而且做专业作家有基本工资,到北京得靠自己维持生存。我问古清生现在最想做的事是什么?古清生说,最想做的事就是回到南方去轻轻松松玩几个月,写作太累了。1997年没有过,就安排好1998年的写作计划。我注意到,在古清生居室壁柜的门上,贴着他的1997年写作计划,每个月都排得满满的。
  古清生现在备受京城媒体关注,在北京电视台的节目露面,他提出北京应该将北京以营构亚洲文化中心为目标,要使北京成为欧洲的巴黎,这个观点引起北京方方面面的兴趣,也许他们对一个外省流浪作家提出这个观点很惊异。古清生认为,这不奇怪,每个社会群体都有自己的视角盲点,就是“身在庐山不识庐山真面目”,没有什么稀奇的。但是,古清生对自己观察社会的视角比较欣慰,他认为,一个人不处身于某个社会实体,他的思想的局限性就小,这就是为什么国外有独立观察家一说。结束采访之前,我问古清生在新的一年里有什么打算,古清生说,新的一年有很多事要做,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已经约好 “外省人在北京丛书”的第二部《客居北京》,一本关注当今社会文化经济思潮的散文体专著《漂泊者说》正在收尾,另外还有一个暂时不想公布的选题正在收集资料。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军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