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梨情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10010565
颗粒名称: 枣梨情思
分类号: I04
摘要: —到秋天,每次上街看到街摊上摆的红红的枣、黄黄的梨,就勾起儿时对枣梨的往事。
关键词: 文学理论 文学作品

内容

一到秋天,每次上街看到街摊上摆的红红的枣、黄黄的梨,就勾起儿时对枣梨的往事。我生长在河北农村。我家庭院的西边是一块打碾庄稼的场地,场地的西北角种着几棵枣树。八月中秋时节,枣树的枝头上挂满红红的枣,红枣绿叶在晨光的照射下,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实在喜人。在场地的西边,住着十几户人家,大都是贫下中农,下田劳动时,常在场边的小路上过。树上的枣,举手就可够着,有的甚至耷拉着可以碰着脸,要是想吃,随手就可以摘下,但是,不论大人、小孩,没有一个人去摘着吃。我们家的几个小孩,看见红红的枣,馋得手指头含在嘴里啃,没有大人的话,谁也不敢去打枣吃。记得当时天天盼着刮风,因为刮风会把树上的枣摇下来。这时大人便会说,去拾吧!我们几个小孩提着小筐把枣拾回来,倒在奶奶的炕上。奶奶就给我们儿个小孩一人抓一把吃。收枣的时候,大人们有的上树去摇,有的在地上拿竹竿子打。我们几个小孩、母亲、婶婶在地上拾。奶奶拄着拐棍来回照应。她看见别人家的小孩在远处看着打枣,就叫一声:"孩儿,过来!”过来后,奶奶就抓一把给装在兜里,“吃吧,吃吧!”有的大人路过,奶奶也招呼声,吃村上的人却说:奎奶奶是个女菩萨。爸爸是位憨厚人,自家的枣给别人吃,不但一点不心疼,还觉得别人吃了自家的枣是一种光荣。然而,他对我们的管教则是很严的。我家大门的北面二十多步远的地方是堂叔家的场边,场边种着的几棵梨树正对着我家的大门口。农村种梨的人家不多,因此也就显得很贵重。有一年堂叔家摘梨.我叔的小二从街上回来路过,堂叔给了他两个梨,他一手拿一个,高高兴兴地回来了。奶奶见了就问是谁给的,问明情况后,对他训道:“你堂叔给你你就要,梨长这么大容易吗?他家的孩子平常都舍不得让吃,你可倒好,还拿了两个。”爸爸知道这件事后,因为叔父不在家,也就没再说什么,但对我们管得可就更严了。每年临到快要摘梨的时候,爸爸总是仔细观察堂叔家动静,临到摘梨那天,早晨饭早早吃完,能干活的就带着下地去了,像我们三个七八岁的小孩不能下地,爸爸就叫母亲把大门一插,谁也不让出去,要一直等堂叔家把梨摘完拿回家后,才把大门开开放我们出去玩。我奶奶在村里人缘好。堂叔家收完梨,堂婶总要用笸箩端着梨送来给奶奶,进门就说:"奎大娘,你老尝尝吧!”奶奶张着没牙的嘴笑着说:"孝顺儿,还总惦记着我,留着给孩儿们吃吧。”堂婶说:“有他们吃的,你老身子骨好,是当小辈儿的福份。”我们村是个穷乡僻壤,靠天吃饭,十年里就有五个年头不是旱就是涝,很贫穷,常常是糠菜半年粮,但是乡里乡亲们都能相互关照。这种良好的乡情民风,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种朴实、真诚的情分,注入了我的心田,在以后的人生旅途中,能够养成关心别人而不羡慕别人之物的品性与幼小时良好的乡情民风环境是有很大关系的。想起这些,对家乡父老总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激之情。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

相关人物

石洁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