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弥山断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10009332
颗粒名称: 须弥山断想
分类号: I056
摘要: 一踏上这块驼红、青灰色岩石铸就的神秘而富有传奇色彩的土地,我的思绪就一直不停地在现实和远古的风尘中穿梭。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岩一石,一瀑一泉,都浸染着历史的风雨,积淀着世事的沧桑,让我忽生感动,不由地发思古之幽情。
关键词: 散文理论 散文

内容

一踏上这块驼红、青灰色岩石铸就的神秘而富有传奇色彩的土地,我的思绪就一直不停地在现实和远古的风尘中穿梭。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岩一石,一瀑一泉,都浸染着历史的风雨,积淀着世事的沧桑,让我忽生感动,不由地发思古之幽情。
  拾级而上,站在新修补的石阶上,心中便有一份缺憾。特别是当触及那修补一新的石窟之时,我分明感受到了那种隔膜,与历史的隔膜。我的思绪进入时间隧道,沿远古漫涤的屣痕,寻觅那种完整原始的想象。然而,我失败,岁月老人在消磨着这里的生命,.消磨着与远古文化紧紧相连的生命。如果不修复它,或许若干年后,这里将会被时间的风雨剥蚀得成为一堆废墟,那后世的人们将只能在关于“四口子”的传说中发挥想象;须弥山的历史辉煌,只能在史料中寻找。世间事总不能两全其美,于是人们便在佛身上补其残损,如拙劣的美容师。
  站在须弥山顶之时,仿佛站在了历史证人的肩上,我的心逐云高,意随雾逸。透过石灰水泥修补的历史,去追逐禅境中的返璞归真。须弥山,你这远古文化的滥觴和苍痕,怎能不使人思绪悠悠,流连忘返?在前后三次踏上须弥山这块冷僻之地时,总有一个挥不去的疑问占据心头:为何要在这样的僻野荒凉之地,开石造窟?难道仅仅是因为这里的石质适宜雕凿?难道仅仅因为这里是丝绸古道的关隘要塞?我想,大概是因为这里有一种自然构造赋予的旷远博大之气、洪荒之美;这独特的自然风景与佛家的审美境界形成一脉相通的默契。登临此山,这种感受会很强烈地从心底突策现。
  3最后一次登%上须弥山是在西海固旱情最为严重的1995年5月。绕过大佛楼前叩首焚香、朝山拜佛的人们,.顺着陡峭山崖的石缝脚窝向山顶攀援。及顶向东远眺,沿清水河的一马平川,因旱灾而一地突兀,白云悠然,甘霖不降,火辣辣的烈日蒸烤着这块原本贫瘠的土地。于是我又将思绪拉回到山下叩头祈雨的山民身上。山民的头颅叩疼了佛脚之下的青砖,焚烧的香火熏黑了佛的颜面,然而佛仍是正襟危坐,灵性不现。这种难堪应该使世人醒悟了,然而,总有人不能醒悟,不然,在此荒凉地域,怎会有香客不绝,千年的香火不断?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

相关人物

赵炳鑫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