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山下的罪恶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10008940
颗粒名称: 冰山下的罪恶感
分类号: I06
摘要: 我读到了一个罕见的好短篇,就是《月光下的几十个白瓶子》,它堪称是研究当前社会心理,或者说研究最近期的“集体无意识”的佳作。作为一篇心理小说,它对年轻的心理学教师杨树由担心别人犯罪到自己亲自犯罪的全过程,.已经做出了福尔摩斯式的缜密分析,层层递进,峰回路转,十分有说服力,似乎不用我再多说什么了,但我还是想就它的几个突出特点、,谈些看法。
关键词: 文学评论 文学欣赏

内容

我读到了一个罕见的好短篇,就是《月光下的几十个白瓶子》,它堪称是研究当前社会心理,或者说研究最近期的“集体无意识”的佳作。作为一篇心理小说,它对年轻的心理学教师杨树由担心别人犯罪到自己亲自犯罪的全过程,.已经做出了福尔摩斯式的缜密分析,层层递进,峰回路转,十分有说服力,似乎不用我再多说什么了,但我还是想就它的几个突出特点、,谈些看法。
  我并不仅仅因为它是少见的心理小说才推崇它的。其实,这些年心理小说还是有一些的,但大多侧重于纯粹的心理分析,故意把时空搞得很模糊,人物故事也不知发生于何时,何地,总是笼罩上一层神秘的雾幔,好象在用小说的形式解释着弗罗伊德或荣格的精神分析理论。这一篇则不同,它的现实感极强,作者试图对当前用理性不易说清的某种社会心态,做出心理学和人性方面的认知,有的还想作为集体无意识来研究,这就变得很新鲜,难度也很大了。比如,杨树(其实也是作者的观点)发现,“这年头的人可以不要任何理由或者只需要一点点理由进而干掉一个人,他的犯罪动机复杂到说不清道不明的地步,简单到只需要拿三个字解释:“烦着呢”,“烦着呢,这是一种值得研究和应该引起广泛重视的集体无意识”。大约正因为如此,杨树看到那些每天等待灌牛奶的白瓶子,就联想到有人会不会给瓶子里放毒。他这样想,固然出于心理学教师特有的敏感,但也未尝不是他自己潜在的犯罪欲的一种连他自己也未必意识到的流露。当然,犯罪者毕竟是极少数,作者也毫无替罪犯开脱的意思,但作者能注意到“烦”与犯罪之间的某种微妙联系,能看到某种危险的潜在的心理能量,却不能说没有一定道理。事实上,作者并没有把杨树当作真正的、自觉的罪犯来看,而是写他在现实刺激下,在特定的、偶然的情境下,由于不能控制如冰山下的潜意识波涛,不能用理性约束非理性的报复欲,才导致了犯罪的。尽管他企图是中止犯罪,也确实没有造成严重后果,但事已败露,没法不接受法的制裁了。我想,究竟后来给杨树判了多大的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样一个人,为什么其愤怒无以排遣,为什么担心别人犯罪自己却犯了罪,为什么还有更多的人,曾在内心深处萌动过杨树式的念头,这一切,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应该说都有很值得重视的警示意味。这篇小说除了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处理得好,对人物的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处理得也很微妙,杨树投毒的那个夜晚的氛围,其人的心态,醉酒后那种无畏与惊惧交织的复杂心绪,都写得颇有分寸感,显示了作者长于分析的笔力。再次,在对动机与效果的关系上,处理得也不错。杨树是多么想挽回恶果啊,可是,他毕竟不是作案的行家,一系列的小错误,还那条不肯帮忙的板凳狗,终于把他推上了法庭。这可真应了他自己一开始就颇为自负地教导他老婆的哲言:担心的事情总会发生,而希望的事情却常常落空。这还不耐人寻味吗?因为作品本身就分析得很细致了,与其听我饶舌,莫如让读者自己去静心体会,(月光下的几+个白瓶子〉是我区青年作家陈继明创作的短篇小说,最初发表于1996年第二期《制方》,后相继转载于〈中国文学〉、《小说月»>.《文学世界》和《中华文学选刊〉4家中央级刊物,并获得“首届〈中华文学选刊〉奖。”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

相关人物

雷达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