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不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10008862
颗粒名称: 绝对不绝
分类号: I2
摘要: “绝对”是对联中一般只有上联,下联因当时特定的条件暂时无法应对而造成的单联或独脚联。不过,正如清代著名对联大师纪晓岚所说:“天下未有不可对之对。”绝对不绝,穿越历史时空,前呼后应,古联今对,形成了一道文化奇观。上下对照,前后呼应,可谓珠联璧合。上联是酒店女子所出,难死了向她求婚的科考秀才。它打破了历史的局限性, 穿越了历史的时空,跟历史同步前进,与时代并驾齐驱,深受人们的喜爱。如纟己晓岚对不上的一个绝对,出于其妻之口: “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亮。”一直到了近代,出了个京剧大师梅兰芳,才有人应对日:“风送幽香,郁郁畹华梅兰芳。”时代赋予对联新的使命,也给对联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关键词: 历史文化 对联 文学

内容

“绝对”是对联中一般只有上联,下联因当时特定的条件暂时无法应对而造成的单联或独脚联。不过,正如清代著名对联大师纪晓岚所说:“天下未有不可对之对。”绝对不绝,穿越历史时空,前呼后应,古联今对,形成了一道文化奇观。
  如果我们把同一历史朝代间,相差几年或几十年左右,前人出句后人应对而成的对联,称之为“前后对”或“子母对”的话,那么,跨时代,相差百余年,尤其是古代人出句,近现代人对句而成的对联,称之为“今古对”或“公孙对”倒也妥帖。
  子母对,如《侯購录〉载:宋时,翰林学士院壁间,旧有题句云:“李阳生指李树为姓,生而如之。”此句用老子李耳的典故, 多年无人应对。淳化年间,诗人杨亿任翰林学士时续了下联: “马援死以马革裹尸,死得其所。”前后呼应,后句意更高阔。另有一联,上联是:“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生只为酬三顾。”一看此联便知说的是诸葛亮。
  当时无人应对,后来才有人应对:“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 中军帐里,变金木土草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下联同样是写诸葛亮的。上联侧重于写“忠勤”,下联侧重于写“神智”。上下对照,前后呼应,可谓珠联璧合。
  以上两联皆取材历史,或言志或抒情,各得千秋,皆成绝句。也有直笔现实,或记事或写景。如此联:“独立桥边,人影不随流水去。”这是一赶考秀才客居桥头茶馆时所出。苦思不得下句。后来,又一个秀才也为赶考客居此店。日思夜想,恍然入梦。梦见读书之苦和家人盼归之事,醒后即对下句:“孤眠枕上,梦魂回到故乡来。”不过,这种子母对往往会变成文字游戏。如此联:“冰冷酒:一点水,二点水,三点水;丁香花:百字头,千字头,万(萬)字头。”上联是酒店女子所出,难死了向她求婚的科考秀才。秀才坟头开一丁香花,有人借意给补了对句。
  值得琢磨的当然是古联今对。它打破了历史的局限性, 穿越了历史的时空,跟历史同步前进,与时代并驾齐驱,深受人们的喜爱。如纟己晓岚对不上的一个绝对,出于其妻之口: “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亮。” 一直到了近代,出了个京剧大师梅兰芳,才有人应对日:“风送幽香,郁郁畹华梅兰芳。”时代赋予对联新的使命,也给对联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正如这帧对联所云:“望江楼下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赛诗台上赛诗才,诗台绝世,诗才绝世。”前句是清朝名士所出,用它形容历史再恰当不过,后句是60年代的一名工人所对,用它比喻新时代也不为过。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

相关人物

纪晓岚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