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淑阳直言影视视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10008480
颗粒名称: 苏淑阳直言影视视界
分类号: J90
摘要: 最近在银川召开的'97宁沪电视剧研讨会上,苏叔阳被特邀到会指导交流。作为北京电影制片厂的一名编剧,又作为广大读者、观众所喜爱的一名作家,苏叔阳在会上直言了目前影视界存在的弊病。
关键词: 电影文化 影视艺术 影视圈子

内容

最近在银川召开的'97宁沪电视剧研讨会上,苏叔阳被特邀到会指导交流。作为北京电影制片厂的一名编剧,又作为广大读者、观众所喜爱的一名作家,苏叔阳在会上直言了目前影视界存在的弊病。苏老说,北京的电影、电视界已经出现了许多问题,对此他忧心忡忡。有些北京拍的电视剧,从头到尾充斥着脏话,那是旧社会北京最底层人才骂得出口的,现在却被搬上大雅之堂,仿佛北京电视的标志就是脏话,就是耍贫嘴。电视剧作为艺术品一定要有文化底蕴,它是一种有文化的商品,可现在的电视剧文化味越来越淡了,这一行当的编剧、导演们素质中也愈发缺少文化味,“痞”味倒越来越重,以至他们在群众中的声望越来越差。在谈到电视、电影走入市场时,苏叔阳说,过去大家普遍未意识到艺术的商品性质,而被过多地赋予了政治使命;现在,走入市场,走入竞争,但也不能完全为市场所左右。这就好比卖东西,不是说什么那能拿到市场上出售。电视、电影走入市场,带来的另一个弊病是被“大款”所控制。企业家纷纷向影视界投资,这是个好事,可是不能被他们所左右。苏老举例说,有一次一位大款投资,请苏老写剧本,写出来了给大款看,大款很不屑,说:“苏叔阳不过尔木妮/文尔。”苏叔阳问:“那你说,怎么个写法?”大款说:“一定要有妓院。”苏叔阳听后笑:“你有钱,我也不写了,你也不过尔尔呀!”苏老认为影视界存在的另一个不合理现象是某些编剧漫天要价,狮子大张口。改编戏,加的是什么,多半是床上戏、脱戏,这难道就是走向市场,就是取悦于民了?另《棕色孔夫子》百万美金邀其出任女主角的瞩目,因而获得在007系列片中与皮尔斯•布洛斯南演对手戏的机会,该片预定于今年圣诞节在美、加地区上映。影片《棕色孔夫子》虽然是一部喜剧片,但因有一些剧作完全脱离人民生活,住别墅,挎大哥大,搂小秘。中国人有多少是这样生活的?这样的片子拍出来能有多少人看呢?苏叔阳对历史剧的泛滥提出质疑,他说,历史剧不是现在这种拍法儿。我很佩服《戏说乾隆》的编剧,在表面戏说的背后,有着很深厚的历史知识作底。不像现在的一些片子,肆意编造历史或是抱着猎奇心理来造历史,这都是错误的历史观。有一些在国际上获奖的片子,片中反映的风俗、历史甚至是“伪风俗、伪历史”。苏老对上海近两年推出的剧作和创作风气表示赞赏,他认为今后电影、电视艺术的中心恐怕要南移至、上海。上海的心态是开放的大都市的心态。剧作家在艺术创新方面很有追求,最近由黃海芹编剧的《儿女情长》就是一部好片。电视是市民化的,上海剧作家在迎合市民味的创作中融入了文化味,有别于北京的粗俗和市俗。这部片子之所以受欢迎,就在于它抓住了市民渴望世间真情的精神需求。苏老认为,艺术具有一种仪式感、崇高感,因此充满了魅力,他毕生追求的也就是艺术的空灵、圣洁。这是艺术家的精神追求,也是创作的动力和根基。老百姓深藏在心中的渴望虽然不大说得清,但却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共同需求,是一种深藏的道德价值观,你只有拨动这根弦,才可能创作出最受人民喜爱的作品。对宁夏影视界的创作,苏叔阳提出建议,西部茫茫戈壁,孕育了浓郁的人文特征,拍电视剧利用素观倒不如利用人文,因为电视中的大漠震撼力远逊于电影,宁夏地区的创作家抓住地方人民开拓、粗犷、不屈不挠的精神性格来创作,可能要胜于一味的景观渲染。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

相关人物

苏淑阳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