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编制致富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10008302
颗粒名称: 巧手编制致富路
分类号: J523.4
摘要: 在银川郊区大新乡塔桥村,一家新建的瓷砖加工厂越来越惹人注目了。这里机器轰鸣,工人们连天昼夜地忙个不停。然而,这里的产品仍是供不应求,用户拉货的卡车在大门口等着装货,已成了村里人常见的一道风景线。在塔桥村,了解内情的人都知道,眼前这红红火火的喜人景象,全是靠李凤霞的一双巧手和十几年的心血一点点编织出来的。 李凤霞今年52岁,十几年前曾是大新农具厂的工人。
关键词: 李凤霞 致富

内容

在银川郊区大新乡塔桥村,一家新建的瓷砖加工厂越来越惹人注目了。这里机器轰鸣,工人们连天昼夜地忙个不停。然而,这里的产品仍是供不应求,用户拉货的卡车在大门口等着装货,已成了村里人常见的一道风景线。在塔桥村,了解内情的人都知道,眼前这红红火火的喜人景象,全是靠李凤霞的一双巧手和十几年的心血一点点编织出来的。李凤霞今年52岁,十几年前曾是大新农具厂的工人,工厂关门后,她和老伴带着三个儿子住在一间半土房里,靠种地过日子。这样的日子,在当时的年代很普遍,然而要强的李凤霞却没有安于现状,她的心里总憋着一股劲,她要让她的孩子们能上学、能过上好日子。1983年,她把家里仅有的一只小猪卖了40元钱作本钱,买了一把钳子、一只锤子,用一只茶壶作模子,又重操旧业,干起了她在工厂里学来的铁丝编织的手艺。她从废品站、棉纺厂、印刷厂的废品堆里捡回一团团废铁丝,开始在家里编漏勺。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都交给了老伴,她只是一门心思没日没夜地编呀编。小漏勺一个能挣2角钱,大的一个能挣5角钱。她把编好的漏勺送到供销社和棉麻日杂公司。就这样,头一年她挣到了300元钱,第二年达到了1000元。1985年她给大儿子娶回媳妇后,李凤霞便把手艺又传给了儿子和儿媳,一家人都开始从事铁丝编织工作。二儿媳是靠编漏勺挣得钱娶进门的,进门后她也学着编漏勺。到了1989年,李凤霞在银川有了一处前店后厂的小门面,生意也一天天好起来了。1992年对李凤霞来说是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这年秋天,从包头来了一个商人,要用铁丝和瓷砖换银川大米,从此,李凤霞的小店里就多了瓷砖这个品种。也正是经销瓷砖所得到的商业利润,使李凤霞步入了她事业最辉煌的时期。这一干又是5年。这5年间的买进卖出,南下北上,不仅使李凤霞经济实力有了惊人的增长,更令她欣慰的是她的3个儿子也都锻炼成了一个个有头脑、懂经营的接班人。今年3月,经过对市场的潜心研究和对项目的仔细论证,李凤霞和3个儿子一起投资三十多万元,购买了8台抛光机、一台切割机和一台裁边机,把从广东、福建等地低价购进的毛面瓷砖,通过裁边、抛光等四道工序加工成为市场上价高热销的全瓷耐磨抛光砖,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如今李凤霞已经拥有了一家瓷砖贸易公司,一家瓷砖加工厂,了却了她多年来梦寐以求的心愿,圆了致富的梦想,也为乡亲们带出了一条勤劳致富奔小康的希望之路。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

相关事件

巧手编制致富路
相关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