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神李树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10007706
颗粒名称: 水神李树棠
分类号: K81
摘要: 他被老百姓尊称为“水神”,一点不过分。在22年的军旅生活中,他和他的战友们用双脚丈量了大西北近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打成千余眼水井,给百姓的生活带来希望与欢笑。
关键词: 李树棠 劳动模范

内容

他被老百姓尊称为“水神”,一点不过分。在22年的军旅生活中,他和他的战友们用双脚丈量了大西北近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打成千余眼水井,给百姓的生活带来希望与欢笑。他,就是兰州军区驻宁某给水团高级工程师大校李树棠。李树棠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勘探队员。1974年,他放弃了调入北京工作的机会,毅然来到了祖国最需要他的地方——大西北,就这样,他踏上了找水的路。就是这一年,他当了兵,却是一名40岁的新兵。来到大西北后,干涸的土地深深地触动了他,他知道,这片土地需要他,他也离不开这片土地每年初春,冰雪未消,他就带领着部队开赴荒无人烟的戈壁沙漠,打井找水,一直到寒风吹尽了绿叶,才收兵回营。作为工程师,多年来,他养成了一个习惯,不管是夜半三更、刮风下雨,还是病魔缠身,哪里有情况就奔向哪里,什么时候告急,什么时候抬脚就走。有一回,他因劳累过度病倒了,一连4天水米不进。第5天,病情刚刚有所好转,他接到了前线钻井连队的告急电报,情况十分危急,倘若延误处理,将会给国家造成十几万元的损失。李树棠二话没说,披上衣服就走。不料中途吉普车又发生了故障,为了尽快赶到现场,他只好留下司机修车,自己拄着一根木棍继续向前走去,走了一个下午和一个整夜,又走了一个白天,等走到事故现场,他已经站不住了,只能坐在行军床上指挥处理事故,事故处理完,他也昏倒了。经历过这事儿后,他总结出了一个道理,在大西北找水,不仅要能吃苦,同时,还要做好牺牲的思想准备。他就是用这种精神一直战斗着。22年来,在他勘测和指挥下打成的井有一千余眼,这些井不知道给大西北多少父老乡亲带来了欢笑和希望,同样,喝过那些井水的人也不会忘了他,“水神”的美称就是这样来的地处银川北部盐碱滩上的国营前进农场,饮水是全场职工最大难题,从建场的那一天起,人们就想方设法打井找水,但打出来的不是干窟窿,就是苦水井,30多年来,他们只有依靠苦水过活。苦水度日,日子更苦11989年夏,李树棠带领部队来到了这里,他们急群众所急,仅用了3天时间,就走遍前进农场460平方公里的土地,经过仔细地勘测、研究,他决定采取分层止水、分层取水的办法施工,终于成功地打出了5眼优质淡水井,其中1眼还是承压自流水井,不用安装水泵,昼夜涌水量达两千多吨。兴奋的群众们奔走相告,一位老人流着泪拉着李树棠的手说:“你真是我们的水神、水王爷呀!”从此,“水神”的绰号不胫而走。在他们离开的那天,农场职工们不约而同地在自家门前摆上桌子,敬上水酒,为“水神”和他的战友们送行…… 现在,李树棠退休了,但他还是放不下自己心爱的事业,一枝一叶总关情,每当看到自己打出的一眼眼清泉上出现一片片绿洲,他的心底就不禁涌上一股自豪感,每当此时,他就会有一个非常强烈的愿望:“假如能让我再年轻一回,我愿在这里再干20年!”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树棠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