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失败之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10007471
颗粒名称: 诸葛亮失败之因
分类号: I206
摘要: 诸葛亮具有雄才大略,他的治国统军能力在中国历史上少有人能与之媲美,他的鞠躬尽瘁的精神也无不令人佩服,但是他却没有“笑到最后”,而以失败告终。他“出师未捷身先死”,确实“常使英雄泪沾襟”。但是后人在泪沾襟的同时,无不沉思他的失败之因。不可否认,一个人的成功应该有天时、地利、人和等多种因素,有时确实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并非完全由个人的意志所决定。但是个人的能力及努力是占主要的。诸葛亮的失败主要是……
关键词: 历史文人 变通思想

内容

诸葛亮具有雄才大略,他的治国统军能力在中国历史上少有人能与之媲美,他的鞠躬尽瘁的精神也无不令人佩服,但是他却没有“笑到最后”,而以失败告终。他“出师未捷身先死”,确实“常使英雄泪沾襟”。但是后人在泪沾襟的同时,无不沉思他的失败之因。不可否认,一个人的成功应该有天时、地利、人和等多种因素,有时确实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并非完全由个人的意志所决定。但是个人的能力及努力是占主要的。诸葛亮的失败主要是由个人造成的,他的个人的先天素质以及后天的处事方式都影响到了他事业的成功,特别是受到传统的儒家生存观念的影响,如一味地忠君的思想, 在这一点上,他远不如韩信弃项羽而择明主刘邦明智。他失败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受传统的文人生存处事的正统观念的影响太深,喜欢以静制动而缺少根据时局的变化而改变大政方针,甚至与刘备的战略方针相左,因此痛失战略要地,最后失败。即由于不善于变通,失去了地利与人和,天时也就不复存在,失败也就是自然的了。
  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走中庸之道是中国历代文人,特别是儒家传统影响下的文人极力推崇的生存方式。
  诸葛亮德才兼备,是中国文人中的优秀者,堪称中国儒家文人传统中的代表人物。他让刘备三顾茅庐就是典型的“姜太公钓鱼”方式。尽管他出山以后运筹帷幄,屡建奇功,但是在大的战略方针上,却不善于变通。不论小事多么精明, 只要大事糊涂,最终的结局是不会好的。这不仅造成诸葛亮个人的远大志向不能实现,而且使刘备的大业也不能完成。
  《三国演义〉中说正因为司马懿处事谨小慎微,有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才敢用“空城计”来欺骗对方。由此可见同是文人的司马懿也缺乏变通。其实“盖变将略”并非中国文人的弱点,而是整个文人的通病。古人有“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之说。
  今日在经济战场上也常常可见文人的“以静制动”的生存方式在风云变幻的时代中碰壁的现象。正如法国总统密特朗当年在法国经济大改革时并非戏言的结论:“如果让大学教授来进行经济改革,只会减慢改革的速度。”原因不仅是大学教授常常只能坐而论道, 缺少实践经验,更重要的是文人们“读书”太多,各种条条框框严重地束缚着人天生的创造力,形成保守的心态和生存方式。
  毋庸讳言,受传统的生存观念的影响,中国文人的生存方式是较保守的,中国文人是少有变通思想的文人。过去如此,现在也如此。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

相关人物

诸葛亮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