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孺子牛“的情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10007469
颗粒名称: ”孺子牛“的情怀
分类号: E225
摘要: 宁夏军区某团一营教导员李德美结合营、连实际,建议党委制定了廉政建设10条规定,公布出来,自己带头执行。
关键词: 爱民模范 军民关系 官兵关系

内容

领导说,他似一根上紧的发条,永不停歇。
  战士说,他像一头默默奉献的老黄牛,永不回头。
  妻子说,他对自己所钟爱的事业很执著,哪怕很平凡也爱得深,很认真...入伍17年来,他始终把“宁当一个奋斗的失败者,不当一个碌碌的无为者”这样一个朴素的人生哲理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并躬身实践。当战士、当干部,在机关还是在基层带兵,他都把工作当事业干,把思想工作当学问钻。他几乎年年受奖和被评为先进。他自学法律大学本科毕业,撰写的有关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论文先后在<宁夏工学院学报〉、<兰州军区基层政工通讯》等杂志上发表并获奖。
  他就是宁夏军区某团一营教导员李德美。
  “自己作为一名教导员,应该是基层官兵工作生活的表率,立身处世的榜样。”他这样说也这样做。有一次他爱人来部队,通信员到炊事班拿来了几样菜,有个连的炊事班也给他送来一些食物,他发现后立即退了回去。联想到平时有的干部在这方面注意不够,战士时有议论的情况,他意识到,自己当个教导员,虽不是多大的官,但在战士心目中处于重要位置。能不能把队伍带好,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看干部能不能做到清廉。因此,他结合营、连实际,建议党委制定了廉政建设10条规定,公布出来,自己带头执行。几年来,他没有到营、连灶上拿一两油、一斤面、一粒米、一颗菜,没有占用营、连一件公用物品。在平时,一些战士和家长在和他相处中,出于种种目的,总想给他送点东西。每当遇到这种情况,他都予以拒绝或退回。这几年,营里提干、考学、转改志愿兵、入党、立功的战士,全部是训练标兵和先进个人。战士们都说,在我们营“靠关系行不通,靠实干最红”。一营官兵的心中最清楚,李教导员家离部队不到5公里,可一年365天回家的天数屈指可数。年初军区在团搞政治教育正规化试点,李教导员担负教学任务,整整忙了一个多月未回一次家。接着,营长的升迁,副营长长期借用,全营里里外外靠他一人忙碌。无论是抓支部整顿、纲要落实,还是抓“两会”现场会重大任务的完成;无论是抓军事训练比武,还是抓后勤建设,他都能不知疲倦地高质量完成。皮肤成了“黑又亮”,人消瘦了几公斤,他毫无怨言。在他带领下,全营的全面建设发生了显著变化,每项工作都走在了全团前列。七月份,他被宁夏军区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远在湖北荆门,年迈多病的父母做梦都想看看儿子,他也想尽一份儿子的孝心,可一次又一次的探亲计划总是因工作而化为泡影。当年,妻子放弃了优越的工作条件跟他随军来到宁夏,可至今却未能解决工作。一家三口全靠李教导员一人的工资来维持。他不抽烟、不喝酒。用节省下来的钱给妻子买件衣服,给儿子买点玩具。最让他感到内疚的是自己长年累月与兵摸爬滚打,连儿子的学习也辅导不上,更谈不上带着妻儿“轧”马路,去旅游了。他多想尽一份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的责任,但他深知,政工干部做思想工作离不开讲奉献,而讲奉献的人必须带头奉献。在他的影响下,全营先后有18名官兵在遇到亲人患病、家庭遭灾等特殊情况时,都能正确对待和处理,自觉以工作为重。一营的战士们说:在我们营,无私奉献的口号很响,乐于奉献的人很多,这关键是教导员说的让我们信服,做的让我们佩服。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