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地上的不了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10007198
颗粒名称: 黄土地上的不了情
分类号: J7
摘要: 1963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舞美系的汤鸿声响应国家“支援边疆建设”的号召来到了宁夏,分配到自治区歌舞团任舞美设计。一踏上这片黄土地,汤鸿声便开始了他艺术生涯中难解的黄土情缘。
关键词: 舞蹈艺术 舞台演出

内容

这是一片贫瘠的黄土地,又是一片充满生机和希望的黄土地,而对画家汤鸿声来说,这更是一片充满自然魅力、激发创作激情的黄土地。
  1963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舞美系的汤鸿声响应国家“支援边疆建设”的号召来到了宁夏,分配到自治区歌舞团任舞美设计。一踏上这片黄土地,汤鸿声便开始了他艺术生涯中难解的黄土情缘。
  三十多年来,汤鸿声一边精心于舞美设计,一边勤于创作素材的积累。
  刚到宁夏歌舞团那几年,歌舞团经常 “上山下乡”,深入到基层演出,身为舞美设计的汤鸿声也因此几乎走遍了宁夏的山川沟壑。每到一处,演出之余,汤鸿声最急切要做的事便是去领略周围的山川景色、风土人情。
  流淌不息的黄河,落后闭塞的村寨,荒凉广袤的大漠,幽静寂寞的古堡,这些原始、自然的景致和当地纯朴、善良的民风,一次次撞击着他的心灵,激发着他的创作灵感。也许是太痴迷于这眼前的风光景致,一拿起画笔,汤鸿声便常常忘记了一切。多少次当夜幕已降临,天色已经暗得无法看清远处景致和调色板上的颜色时,他才意识到自己一天还滴水未进。于是,敲开附近老乡家的门,接受老乡的一碗水、几个土豆充饥,在老乡家借住一宿;有时太晚了怕打扰老乡,干脆就忍着饥渴在老乡家门前的麦草垛里凑合一夜文革期间,文化艺术遭到了空前的劫难,汤鸿声在苦闷之中没有放下手中的画笔,而是用画笔来抒发他的忧虑和思索…… 在艺术与谋生的矛盾之中,汤鸿声也曾徘徊过、犹豫过。现实生活的窘迫曾使他想过离开这片土地,到环境、条件更好的城市去谋求发展,但最终他还是留了下来。他知道一旦离开了这片黄土地,投身于繁华、喧闹的大都市,他的绘画艺术将会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样走向枯竭。而对于视艺术如生命的汤鸿声来说,失去了他热爱的艺术,也就意味着失去了一切。
  他太爱绘画艺术,也太爱为他提供艺术源泉的这片黄土地了,他又怎么能轻易地离开呢?在宁夏生活了这么多年,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哪 -样不是寄托着他的深情。每次看到黄河,他都有一种抑制不住的冲动,想扑进她的怀抱,想要用手中的笔去尽情描绘这令他魂牵梦萦的母亲河;还有这蓝天白云下的黄土地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朴实、可爱的人们……这里的一切早已在不知不觉间融进了他的生命,而他所能做的就是让这浓浓的情感从笔端流淌出来,化成一幅幅深情、热烈的画面。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正是得益于扎实的功底,勤奋的创作和极富个性的艺术创造力,汤鸿声为舞剧《 女》所作的舞美设计图在国际展览中获奖,多幅独具个性和西北地域特色的作品被选入美术、文学杂志,他本人也被选为舞美学会的常务理事,成为全区唯 —的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
  年届六十的汤鸿声回首这三十多年来所走过的路,最让他难以忘怀的还是这片赋予他创作个性和无限想象力的黄土地,而这份情感正似他在得意之作《不了情》中所寓示的:对绘画艺术的执著追求,对这片黄土地的不了之情。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

相关人物

海音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