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荣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10007192
颗粒名称: 面对荣誉
分类号: F618
摘要: 当我们亲眼见到这些脸上还带着稚气的女孩子时,我们几乎不能相信:成立于1991年的女子投递班,先后被自治区评为 “全区邮电系统巾帼建功先进集体”、“学雷锋先进集体”、“优秀质量管理小组”。
关键词: 邮件投递 投递班

内容

当我们亲眼见到这些脸上还带着稚气的女孩子时,我们几乎不能相信:成立于1991年的女子投递班,先后被自治区评为 “全区邮电系统巾帼建功先进集体”、“学雷锋先进集体”、“优秀质量管理小组”,1996年在全国第十八次质量管理小组代表会议上被中国质协、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联合授予 “全国优秀质量信得过班组”称号。特别是最近,她们又荣获了团中央、邮电部联合授予的“青年文明号”称号。这些接踵而来的荣誉决不是无缘由的从天而降,而得到这许多荣誉的姑娘们,又是怎样看待荣誉的呢? 荣誉就是对你所付出的肯定对于广大银川市民来说,这个女子投递班并不陌生。不仅仅是因为新闻媒体对她们的事迹多次报道过,许多人更是亲眼见到,甚至是亲身体会到她们的服务。这15名平均年龄只有21岁的姑娘,担负着银川城区西南部五百余家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近15万人的报刊、邮件的收订、投递任务,每天从早上起,这片地区的居民便会看到她们骑着满载报刊'、邮件的自行车穿梭于街头巷尾。
  正如她们所说,投递邮件是她们分内的工作,这话不假。可是她们所做的许多事情,却早已超越了她们的工作范围之外。
  在去年推行“青年文明号服务”活动中,女子投递班率先提出向社会服务承诺,其中有一项是对孤寡老人、残疾用户直投到户。承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因为按规定,投递员只需将信件、报刊投递到底层楼。为了使承诺内容落到实处,班组深入区内8个居委会,对孤寡、残疾用户进行走访调査,并征询意见。继而,又通过与用户见面、印发联谊卡、上街宣传、内部学习等方式, 迅速地使直投率达到100%o居住在富宁街62号楼的潘玉珍老人,每月都收到外地亲友给她寄来的汇款,但她已是七十多岁高龄,又居住在四楼,行动不便,每次取汇款都很困难。投递员得知此事后,便主动为老人代取汇款,并帮她存进银行。老人激动地说:“你们处处为我着想,就像我的亲人一样。” “亲人”这个称谓实 .在是老人有感而发的。这些年轻的女孩子们,本应该只负责邮件的投递,可在工作中产生的强烈的责任感使他们对老人们的生活也备加关注。她们组成了青年志愿小组,利用节假日帮这些孤残老人做家务,陪他们聊天。当看到老人们孤单而困难的生活环境时,善良的姑娘们动情了:“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多么希望得到远方亲友的问候,或是读读报纸,了解外面的世界。我们一定保证将他们的报刊、邮件亲自投递到他们手中,并尽我们所能来帮助他们。” 一次,“神投手”谢春梅负责的段道搬来一对老夫妻,他们在与小谢闲谈时随意提了一句:“请小谢帮忙留意寄到原处的信件。”小谢便把这句话记在了心里,并叮嘱本班负责那一带投递工作的石萍多加留意。去年,从国外寄来的一封信恰好是这对老夫妻的,信件迅速地经石萍转到小谢再到用户的手中一点都没耽搁。老 '夫妻俩收到信后兴奋不已,原来这封信是他们数十年前的老同学试探着与 .他们联系来的信。
  女子班的认真负责给 •用户留下了深深的印象。长期受到女子投递班照顾的81岁老人刘德今曾给报纸投稿表扬这些女孩子们。另外,当地驻军的指战员们为了感谢她们义务为官兵代买信封、邮票,代领汇款,代取包裹等,在节日写来了表扬信,并送上他们的祝福。一些离退休的老干部也纷纷联名来信,称她们是“受人尊敬的人民信使,老人的贴心人。” 在听了用户对女子投递班的评价后,我们不难理解班长周冬梅对荣誉的独到见解:“荣誉,其实.就是在你付出了之后,对你的一种肯定。”是的,这些奖状、奖杯的分量,是与她们的付出成正比的,可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荣誉也是一种压力…… “但是,从某个角度'来讲,荣誉本身也是一种压力…”班长周冬梅坦率地对我们说。
  女子投递班,这个凤城唯一一个全部由女子组成的投递班组,在短短几年内就迅速地得到了人们的认可。而随同奖项、赞扬一起而来的,还有令人难以接受的冷嘲热讽,以及由于新闻媒体的报道所带来的无形中的压力常有如“她们不是尖子班、先进吗?当然应该……” 之类的话传进她们的耳朵里,也有少数人对于她们所得到的各种奖励、称号嗤之以鼻。压力通常会带来两种后果,或是使人从此一蹶不振,或是变为动力让人做得更好。女子投递班显然属于后者。“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是她们经常拿来勉励自己的舌。为了向社会证明自己的能力,她们通常付出了几倍于平常投递员的劳动有一年的冬天,下过一场大雪,街道上的积雪都结成了冰。班长周冬梅仍就骑着车子,一分钟也不耽搁地送着信件、纸。骑到结冰处时,突然一打滑,连车带人重重地摔倒在地上,邮件、报纸散落了一地。周围的人没有一个上来帮忙的,或者远远地绕开,更有甚者,在一边幸灾乐祸地看笑话。周冬梅忍着痛爬了起来,-边流着眼泪,一边从地上捡起报纸、邮件。然后” 眼泪一擦,又继续骑上车子送报纸去了。
  一次,一封封面只写有解放西街“韩素珍收” 的美国来信交到投递员保菊霞的手中,按规定该信可以批退,但她想:每封信中必然都装着一份心意、一份等待,怎能不负责任就轻易地批退呢? 于是她翻阅了26本自己常记录的段区住户通信录,又去了三个居委会, 两个公安派出所,走访了18户同名同姓的住户,终于找到了收件人,使阔别了三十多年的亲人取得了联系。
  实际上,为了多收订一户报刊,查找一封疑难信件,一家跑上两三趟都是常事,1996年全班共处理疑难信件达294件。还有双职工的家庭,白天通常没有人在家,为了不耽误信件的投递,他们往往下了班之后还要利用晚上的时间上门送报送信。注视着女子投递班的这些女孩子们,我们不禁惊讶于她们单薄的肩膀上能担负起如此沉重的压力,而她们年轻的躯体里,又蕴含着怎样巨大的能量?用户的满意和信任才是真正的荣长时间与用户的交往使很多用户跟她们建立了感情,炎热的夏天,当她们把信件交到用户的手时,常有人执意拉她们进门喝杯冷饮,而冬天更是有用户为她们泡好了热茶。虽然我们的投递员经常忙得顾不上喝一口,但她们却被用户的心意所深深感动:有什么荣群比这更令人喜悦呢?前面提到的那位老人潘玉珍,在今年春节前的一天,突然收到免责这片投递工作的邮递员秦娟这给她的一包糖果。这位内向的姑娘把一包包好的精果塞进老人的手里,便跑开了。老人拿着糖果站在那里,注视着她远去的背影,眼眶禁不住潮湿了:她们岂止是投递员?真如自家人一样!宗睦巷的杨莲珍用户在评价女子投递班的工作时深有感触地说:"这些女孩子的工作是一流的,她们的工作体现了一种为用户服务的崇高精神。"而中卫巷的一位退休老千部说:"这些姑娘服务好我很满意,她们的服务不仅体现了邮敌职工的形象,同时对创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做出了榜样。”这些还处在花季年龄的女孩子们,或许是与工作有关,或许是她们的天性使然,乐于助人、关心别人似乎已成了她们性格中的一部分,她们所做的一切都那么自然,不带任何的功利的动机。就像她们不约而同说起的那句话:“我们真不觉得我们做了什么特别的事,这是我们的工作。只要用户对我们满意,我们就满足了。”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

相关人物

罗婧
责任者
刘文静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