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人面广,邮品紧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10006742
颗粒名称: 邮人面广,邮品紧俏
分类号: F6
摘要: 漫步银川邮市,不难发现,入市购买邮品者面广人多,工人干部学生解放军官兵,男女老幼都有。邮票公司柜台邮品并不丰富,许多邮品销售一空。湖滨邮市、新市区邮摊,包括邮票社一些紧俏邮品竟“有价无票”,一家邮票社《仕女图》小型张无货,店主讲“800元” 一枚收购。
关键词: 邮品 邮票 邮市

内容

漫步银川邮市,不难发现,入市购买邮品者面广人多,工人干部学生解放军官兵,男女老幼都有。邮票公司柜台邮品并不丰富,许多邮品销售一空。湖滨邮市、新市区邮摊,包括邮票社一些紧俏邮品竟“有价无票”,一家邮票社《仕女图》小型张无货,店主讲“800元” 一枚收购。“80年猴票”别说新票,“信销”的也没有,可见“邮品”之“紧俏”。就连一元一张的山西《集邮报》“邮品价目表”都十分“抢手”,1997年邮票预订卡价格也都翻了一番以上。近期邮市虽然价位下跌,但邮市仍不降温,仍在“发烧”。面对全国及银川邮市的发展和现状,许多集邮爱好者发出了 “整顿邮市,规范管理”的呼声。笔者并不反对“科学管理”。但我觉得,对银川邮票市场及其它邮票市场,重点应该放在“培育”上。应该看到:许多中小城市,如银川市邮票市场还很“弱小”,“买方实力”并不太大。一方面上市珍贵邮品十分稀少;另一方面珍贵邮品“有价无市”、“高山仰止”、“望票兴叹”。高价位邮品光顾者无几。许多珍贵邮品被外地来银者“卷走”,或被本市邮商“拱手” 送到北京月坛邮市,十分令人可惜。许多宁夏邮人思想观念不大解放,面对市场经济大潮,对邮品“羞于谈价”,致使珍贵邮品廉价流出宁夏。还有的邮人急功近利,看不到人为炒作邮品,“利高假象”寓含高风险,缺乏风险意识,投机邮市血本大亏。也有不少邮人缺乏集邮常识,只图买邮票保值增值,吃亏上当买假票。相当一部分邮人不研究集邮文化,集邮不能“增识长智”,赶风潮,不长久。这些现象都说明邮票市场还嫌“稚嫩”,急需“培育”。“培育” 银川和宁夏乃至全国邮票市场,需要做的事情甚多:加强基层邮协组织建设,扩大集邮者队伍;要抓好集邮骨干队伍,抓好普及与提高;加强宣传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集邮价值观,开展集邮文化研究,使其与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挂起钩来;解放思想,树立“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观点,大力发展集邮经济,多种经营,提供邮品,搞好服务;树立大市场观念,加强跨地区交流,丰富邮品来源,满足集邮者需要;树立风险意识,杜绝过度投机;规范引导邮市健康发展,辅之以科学管理;建设集邮文化学术研究、宣传、组织、展评、写作专兼职队伍,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调动他们积极性,发挥特长,使之成为繁荣和发展集邮事业的骨干和中坚力量;组织集邮沙龙,出版集邮报刊书籍,创作集邮文学作品;增加集邮活动的投入,如:开展必要的集邮公益活动,配备必要的管理宣传研究手段,配置人员等。通过上述努力,多出获奖邮集和邮学精品文章,多出集邮人材,集邮家、评审员、邮学研究专家和集邮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随之将孕育出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的“邮票市场”。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