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人温暖的汪曾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10006671
颗粒名称: 给人温暖的汪曾祺
分类号: H05
摘要: 10年前,汪曾祺以《星斗其文,赤子其人》怀念他最敬重的老师沈从文先生。“星斗其文,赤子其人”,于汪老,同样最为恰当,丰厚的五卷本《汪曾祺文集》足以说明。汪老人虽弃我们而去,但他留于世间的蕴含智慧蘸满真情的文字,会像在孤清寒冷黑夜里的一盏灯火, 给人慰藉,予人温暖,将向善向美的灵魂照亮。
关键词: 老师 汪曾祺

内容

10年前,汪曾祺以《星斗其文,赤子其人》怀念他最敬重的老师沈从文先生。“星斗其文,赤子其人”,于汪老,同样最为恰当,丰厚的五卷本《汪曾祺文集》足以说明。汪老人虽弃我们而去,但他留于世间的蕴含智慧蘸满真情的文字,会像在孤清寒冷黑夜里的一盏灯火,给人慰藉,予人温暖,将向善向美的灵魂照亮。在流派更迭、旗号翻新的当代文坛,汪老不随波逐流,不迎合时尚,而是一贯宁静地驻守在他的月下篱旁,以平和幽远、清新淡雅的笔墨,抒写自己熟稔的市井人生、文人世相、梨园轶事、花草虫鱼、吃食起居。汪老说“要把这样一些具有特殊风貌的劳动者写出来,把他们的情操、情绪、生活态度写出来,写得更美,更富有诗意。”汪老写出来了,他笔下的文字,像清澈的泉,潺潺流动,滋润人的心脾,温暖人的灵魂。在汪老的乡情小说中,呈现给读者的是一群生活在纷扰世界和艰难时世中的谋生者,大都是一些贩夫走卒、行车卖浆者流。这一群在旧社会的底层挣扎着的蝼蚁之辈,他们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间形成了一种和谐的天趣,没有苦痛的、焦灼的、绝望的倾诉和哭嚎,有的只是淡淡的抒情、闲适的气氛和幽远的乡愁。愁。汪老的眼里,人性美是永恒的,生命的温暖也该是永恒的。在人性恶充斥的物化社会面前,有人指责汪老回避现实,专写牧歌田园式的旧调。这是对汪老的不公正,任何作家都有创作的主体自由。更何况在人性异化、温情匮乏的今天,汪老一贯歌唱的人性美人情美不正是一支不老的温暖之歌吗?况且汪老的艺术长卷里,不乏直面现实的作品。《小花》就写了至今人们还在津津乐道的“打工妹”,汪老笔下的打工妹,尽管也遭受了“都市文明”的“蚕食”,但不失村姑的善良本性。这样的打工妹现实生活中很多,但作家的笔端触及的很少,汪老写了,且不改他一贯的温情,耐心咀嚼。近些年,人道主义被评论界文学界炒得很火,有做作的、虚假的“人道主义”,有居高临下的贵族精神式的“人道主义”,有的甚至摆出救世主的架势,竞相标榜,招摇过市。汪老的人道主义不带任何理论色彩,很朴素,就是对人的关心,对人的尊重和欣赏。汪老用他那颗善良的灵魂去感悟周围生活的生意盎然,用他那碧绿透明的幽默感,发掘着普通人身上的美和诗意。在强盗土匪黑道凶杀、歌厅酒吧床第浴室等泛滥的文学市场之外,汪老埋头写他的《大妈们》、《闹市闹民》,在拥挤嘈杂的文学舞台之外,汪老绘制着韵味悠长的“风俗画”(汪老的作品像风俗画)。在汪老的艺术世界中,生命是可爱的、温暖的。汪老的文章是真挚情感和直率性情的自然流露,不是做出来的。评论界每每论及汪老,言他如何如何恬淡,闲适、飘逸,汪老似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半仙。其实一位不深爱自己的民族及人民、不关注现实人生的作家,又怎么能够写出那么多温暖世道人心的作品来。在《大淖记事》的写作过程中,汪老写到“巧云把一碗尿碱汤灌进了十一子的喉咙之后,不知为什么,她自己也尝了一口”。写到这,汪老哭了。在《天鹅之死》的写作过程中,汪老几次泪不能禁。六十多岁的人了,历经了人世炎凉,还那么动真。真性情也!汪老。在汪老及汪老作品的身后,将有无数双温暖的双手、温情的眼睛,我相信。文学不能没有温暖,人类不能没有温暖。“只道花无十日红,此花无日不春风”,汪老永存,温暖永存。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