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10006338
颗粒名称: 老一中
分类号: G267
摘要: 只有五十开外并且久居银川的人才会有“老一中”的概念,它指的是几十年前位于南门外陈家寨(现宁夏医学院)的银川一中。银川一中是宁夏历史最悠久的一所学校,在90年的坎坷岁月里校名曾随时代的发展和需要几经变更,校址也屡屡迁移。陈家寨校址解放前为马鸿逵出资创办的私立贺兰中学。
关键词: 文化建筑 学校

内容

只有五十开外并且久居银川的人才会有“老一中”的概念,它指的是几十年前位于南门外陈家寨(现宁夏医学院)的银川一中。银川一中是宁夏历史最悠久的一所学校,在90年的坎坷岁月里校名曾随时代的发展和需要几经变更,校址也屡屡迁移。陈家寨校址解放前为马鸿逵出资创办的私立贺兰中学,1950年贺中与宁中合并始称宁夏中学,1954年撤销宁夏省建制改为甘肃省银川中学,自治区成立的那一年才更名为银川一中。1960年与当时的卫校对调,搬离陈家寨。我于1959年考入一中,有幸目睹了老一中最后的风采。老一中的校园离公路有一二百米远,公路与校园之间的空地是学校的操场,也许是操场太大不便围住的缘故,才有了操场在校外的独特景观。进入校门眼前树木葱茏遮天蔽日凉气袭人,即便是晴空万里骄阳似火,院内也不见一些阳光,迎面礼堂居中正对大门,青砖黑瓦的教室则散落左右掩隐在绿树丛中。斯时斯地你不禁会产生感觉上的错位,忘记了树木是校园的风景而以为校舍是林中的点缀。几十年前宁夏的中小学都是平房,大多数学校的校舍布局左右对称千篇一律,活像八卦图里的“艮”。惟一中不落俗套,教学区、职员办公区,宿室区及回汉食堂的分布自然、合理,各成一系又与整个校园浑然一体,透出一种曾为宁夏最高学府、与众不同、高人一筹的意境。_中后门外有一游泳池,这是师生自力更生因陋就简的硕果,模样与今日农村专业户的渔池毫无二致。邻近的红花渠是游泳池的水源,每逢换水便普生们的好时光50年代起,开始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学校因此办起了硫酸厂和养猪场。好在学生们对一切逃离教室的新鲜事都颇有兴趣,勤工俭学办得有声有色。出于安全考虑,校方不允许年少调皮、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初一学生进硫酸厂劳动,直到离开陈家寨我尚不识此厂的庐山真面目。当时的老一中周围是林场和农田,没有污染,环境不错。林木茂盛的学校成了鸟儿的乐园。每当晨曦微露,天真的麻雀早早来到枝头,它们对自己被扣上“四害”的帽子显得毫不介意,依然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长尾巴喜鹊则似乎摸透了人类报喜不报忧的脾性,时不时地叫几声,害得好想入非非的傻瓜一阵心中窃喜,自以为幸运之神即将降临。最好是乌云密布凉风习习,电闪雷鸣,大雨将临之时,平日里早出晚归轻易不露芳容的燕子精神倍增意气风发,接二连三闪电般地掠过地面,它们边飞边唧唧啾啾呼朋唤友,引得莘莘学子们凭窗临风豪情满怀慷慨激昂,颇有指点江山舍我其谁之壮夏日的夜晚校园进入梦乡,只有阵阵的蛙鸣此起彼伏响成一片,远处不知名的鸟儿间或发出几声清脆的“咕一咕”声划破夜空,像是不知疲倦的更夫在报告着平安。哦!我的母校,记忆里的老一中。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

相关机构

夏医学院
相关机构
银川一中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