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马叔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10006202
颗粒名称: 小马叔叔
分类号: C913
摘要: 听母亲说,那是全国刚刚解放,我随母亲从南方老家来到大西北寻找剿匪的父亲。听说父亲的剿匪部队打到银川。我们母女俩急忙来到银川。
关键词: 家庭关系 家庭生活

内容

听母亲说,那是全国刚刚解放,我随母亲从南方老家来到大西北寻找剿匪的父亲。 •听说父亲的剿匪部队打到银川。我们母女俩急忙来到银川。当时的银川除了鼓楼和玉皇阁,只有几片砖瓦房和土坯房。凡是来部队的家属都集中在一个大土墙院子里。母亲将父亲的情况告诉部队首长 、 °首长说,父亲的部队刚刚从银川开拔,到惠农县黄渠桥一带去剿匪。这可怎么办,看着母亲急哭的样子,首长派人去惠农通知父亲。 第二天,我们看到派去的人后面又多了一个个儿不高,长得很敦实的小战士,扛着一挺机关枪, 牵着两匹马,操一口四川话,说是营教导员让他来接我们母女俩,并自称叫小马,是通讯兵。 那天,母亲一夜未合眼,我也高兴得玩到半夜才入睡。 银川的首长让我们三天内学会骑马后,便随小马叔叔上了路。 当时土匪随处可见, 小马叔叔一路上不敢让我们多说话,时刻警惕周围的一切。
  中午时刻,几个乡下人向我们这边跑来,小马叔叔迅速将我抱下马,按在一道土坎下,自己架起机关枪,拉开枪栓…… 母亲吓得紧紧抱住我。小马叔叔说,如果是土匪,你们想办法骑马向北走,这马知道路。等这伙人走近一看,他们手里没有枪。一问才知是老乡,跑丢骡马来此寻找。 一场虚惊后,我们日夜兼程,马不停蹄地赶到惠农黄渠桥父亲的剿匪部队。 为欢迎营教导员漂亮的妻子和可爱的女儿,部队开了个欢迎会。我看到父亲和母亲乐得嘴也合不上。 每次外出打仗,小马叔叔总是像对待自己家人一样,帮我们做饭、打柴,用小勺喂我吃饭。有时还抓来麻雀给我玩……剿匪结束后,我们全家留在宁夏,小马叔叔回到四川老家,再无音讯, “文革”时期的一天晚上,天阴沉沉的。 一位个头不高,长得很敦实,脸上布满沧桑、 身穿粗布的中年汉子站在父亲面前。 母亲介绍说,这是小马叔叔。我挖掘所有记忆,终于从他那布满皱纹的脸上,认出了当年帮我们寻找父亲的小马叔叔。 原来,小马叔叔回到四川在一家工厂当工人时,一位国民党军官逃往台湾时丢下的母女俩,生活没有着落。小马叔叔时常帮助这对面临绝境的母女,谁知也从此给自己带来一连串的不幸。 先是因同情台湾国民党军官的老婆被解除工职,随后被下放到农场接受教育,进行劳动改造。 两年后又要以台湾特务定罪。他想证明自己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的一名战士,无奈书面证明年久遗失。于是,他想到在宁夏剿匪时的营教导员。 父亲听完他的经历后,含着泪又为他补写一份书面证明。母亲劝他, 如果四川呆不下去就留在宁夏。小马叔叔却说,看着那母女俩可怜不忍心丢下不管。 临行时,我拉着七岁的女儿同父母一起到车站送行,小马叔叔眼里闪着泪光说:“就是这么大, 那个时候,在宁夏黄渠桥时你也是这个样子,不过没有这么胖……”说得大家一时都沉默了。
  1992年的夏天,父亲出差到四川小马叔叔的家乡。他在工作之余四处打听小马叔叔,听人说, 小马叔叔为了养活那个国民党军官的妻子女儿死活不肯“离婚”被迫离开四川外出逃难。“文革” 后,小马叔叔的问题得到解决。他又重新走上工作岗位,一家三口人过上正常的生活。 有一天,一位台湾老人来到小马叔叔家里。原来,那位国民党军官经过统战部门找到他失散几十年的妻儿,老人要求小马叔叔和母女一同回台湾安度晚年,他却不肯,说生活不习惯。台湾老人给了他一笔巨款,感谢小马叔叔对他母女的常年照顾, 此时的小马叔叔已是重病缠身的老人。 自从台湾老人离开四川后,人们再也未见到小马叔叔的笑脸。 半年之后,小马叔叔便瘫死在一家职工医院。 单位和亲属在整理小马叔叔的遗物时,发现整整齐齐的新台币和父亲在银川开具的那张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剿匪部队战士的证明信……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