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名遗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10005313
颗粒名称: 怪名遗笑
分类号: C95
摘要: 中国人向来重视名字,从古到今稍识儿个大字的人在起名的问题上,从不含糊。即便是斗大字不识两筐的人家,有了儿子,也要打上二斤烧酒,找村里识文断字的人起个“大号”,好作为日后成家立业时有尊严的标识C (至于家人随口叫的小名就无所谓了)。
关键词: 文化传统 名字

内容

中国人向来重视名字,从古到今稍识儿个大字的人在起名的问题上,从不含糊。即便是斗大字不识两筐的人家,有了儿子,也要打上二斤烧酒,找村里识文断字的人起个“大号”,好作为日后成家立业时有尊严的标识C (至于家人随口叫的小名就无所谓了)。
  可是不知是那股风,将当今不少写字族的名字搅得一塌糊涂,有时真气得你肝疼。按常理说,一个人叫什么名宇也该是自由的,可是当以美好不损害他人为前提,否则,你起个名叫“爷爷”就没人张口叫了。现在虽说还没有起“爷爷”名的,可“二房”已有人申请了专利,不仅是酒名,也是一位作者的2。
  打开现在的一些南方报刊,常见一些怪名出现,开始还觉得好玩,可是时间长了覚得大家都这么起名,就是对读者的戏耍了。比如“张牙舞爪”、“胡说八道”、“黄土高放”、“西北平原”、“中原一点红”、“小李飞刀”、“黃爱东西”、“鬼子”、“老鬼”,有个作者稱自己的名宇改为17个字。这股怪名之风一旦蔓建,报纵的作者名字就成了怪名的大展厅了。宣传精神文明的阵地,这么杂耍起来起码是对读者的不尊敬。
  文化大革命时曾一度大兴改名热,人们趋众赶时的心态使得把本来极富个性和家族文化哲彩的名字那改成了“卫东”、“永红”、“学青”、“文革”这类的怪名,这类怪名叫到今天,连改名者自己都覚将没有多大意思了。
  做为报刊编辑也有贵任拒绝.一些作者使用怪名,比如《人民日报〉、《经济日报》、《解放军报》你就见不到这些怪里怪乞的“笔名”。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