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而光辉的一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10005139
颗粒名称: 平凡而光辉的一生
分类号: C91
摘要: 1996年9月1日,北京协和医院内科一间病房里,空气显得格外凝寂,医护人员紧张地进进出出,监护仪器忙碌地运转着,不时发出报警的信号。
关键词: 人际关系 人间关系

内容

1996年9月1日,北京协和医院内科一间病房里,空气显得格外凝寂,医护人员紧张地进进出出,监护仪器忙碌地运转着,不时发出报警的信号。在病榻上躺着,一位深受人们尊敬的教师、 编辑,她的名字叫李本昭。她憔悴得令人心酸。此刻,肆虐的病魔正无情地折磨着她的躯体,一步步把她逼向死亡的深渊。虽然她的双眼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光彩,但从那浑暗的双眸中依然能传导撼人的力量,透射出她在生死面前的坦然与平静。她逐渐进入昏迷状态,而她的面部却是那样的慈祥、和蔼与安宁。终于, 她一颗操劳一生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噩耗迅速传向四方,所有她的亲人、朋友和学生惊悉她不幸逝世,心情都万分沉痛。尤其是和她一起工作过的战友、或她教过的学生,无不为她的辞世而悲痛万分。 李本昭1924年10月21日出生在北京,1944年毕业于抗战时期的国立二中(原杨州中学),因受战争影响, 先后就读于贵州眉潭浙江大学、北碚夏坝复旦大学中文系,北平朝阳大学经济系。1948年大学毕业后,参加革命,进入华北大学教育学部,旋即被分派到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工作,主要编辑语文课本;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在中央出版总署图书期刊司、中央文化部出版局图书处担任编辑,曾协助编辑人民日报《图书评论》版。在此期间曾发表书刊评介文章多篇。
  1959年为支援边疆建设到宁夏。先后在银川师范学校、中学教师培训班、宁夏大学中文系任教。对现代汉语颇有研究。结合教学进行科研,著有《也谈存现句》、《语文教学中的美学教育》、《语文教学中的修辞学研究》等论文及散文、 杂记等数十篇。除见诸报端者外,有的论文在学术讨论中获得较高评价,如《也谈存现句》被认为有独到的见解。 大西北的严冬,天寒地冻,为听她讲课,学生清晨五时即纷纷赶往学校; 有一次,她给高考补习班学生上课,来自各中学的学生见她进教室,全体起立鼓掌表示欢迎。这在当时的宁夏教育界是很少见的。她的教学影响之广,受学生爱戴之深可见一斑。李本昭无论在哪里教书都是双肩挑的教师。她在宁夏大学教书时,曾兼任系秘书和系教学委员会委员;在银川师范时,她是学校教务委员会委员兼语文教研组长。任务重,社会活动多,还有老小六口需要她照料,为保证教学质量,她经常工作到次日凌晨。她认为教书育人,乃是一个人民教师的立业之本,而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所以她爱生如子,一视同仁。她对学生既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又充满爱心和耐心,平易近人,循循善诱;既关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又关心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二者结合进行,使学生受教于潜移默化之中。学生称她为“良师慈母”。她在宁夏近30个春秋,桃李遍及宁夏各县市。 在宁夏工作期间,李本昭曾被推选为银川市第五、 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委员,宁夏侨联第一、二届代表大会代表,宁夏台联代表,宁夏语言学会理事,宁夏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85年离休后来北京,继续发挥余热。先后任中国科技报研究会主办的《科技报通讯》和《科学中国人》杂志的特约编辑。她热爱工作,笔耕不辍,直到1995年夏患重病住院为止。 李本昭对待工作严肃认真,精益求精,数十年如一日;为人刚直不阿,敦厚朴实,善良诚恳。她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和科技新闻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