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桥磨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10004942
颗粒名称: 石桥磨盘
分类号: TS653
摘要: 但令我思绪纷纷缠绕的,却是村头那一拱石桥,那一扇磨盘。石桥的前身原是座木桥。说是木桥,其实就是两根担在渠塀上的不能重压的椽子,两头培好土,能走人就行。后来,渠两边的人家都相继地买了手扶拖拉机,三爹家也添了台小四轮,没有桥自然是不行了。
关键词: 石桥 磨盘

内容

搬出冬暖夏凉的土坯平房,挤进又高又窄的钢筋混凝土大楼,一别家乡有近十年了。每次陷入对家乡的深深回忆,那白杨的叶子,小渠里的鲫鱼,房前的一畦菜地和屋后的那架多年闲置的破木板车,都能勾起我的丝丝意趣。那曾经是我童年时光撒落的地方和玩伴,自然是不能忘却的。但令我思绪纷纷缠绕的,却是村头那一拱石桥,那一扇磨盘。石桥的前身原是座木桥。说是木桥,其实就是两根担在渠塀上的不能重压的椽子,两头培好土,能走人就行。后来,渠两边的人家都相继地买了手扶拖拉机,三爹家也添了台小四轮,没有桥自然是不行了。于是,大家商量着要建座像样的桥。因为爸爸就是建桥的,所以设计、买料的任务自然非他莫属了。其他人则是有力的出力,有钱的添钱。没几天,渠上便有了一座水泥桥身,石头桥墩的石桥。后来,桥头边又多了一扇青色的磨盘。听说是刘老爷家买了台碾米机,要办加工厂,才将它移出来的。又听上大学的五哥说,这叫广告宣传,加工厂门前摆一磨盘,什么用意,不必猜就知道。是广告也好,其它什么也好,总之,从刘老爷加工厂开业的那天起,石桥和磨盘就再也没有分开过。自从有了石桥和磨盘,我们一群野小子也就将更多的身影和话语留在了它们身上。那时的生活,似乎缺一两个伙伴并没感到有些什么,而要是一天没有到过桥头,没在磨盘上躺一会儿,就好像今天没有过去一样。我们与它们为伍,它们也竭力给予我们乐趣。一群小孩背向背坐在桥上,两条腿伸入流经的渠水中,那清凉的感觉,那恬静的心情,禁不住让人心旷神怡。光着脚丫,嘴里咬着西瓜,的汁水滑过肚皮,流到磨盘上;吃完再躺在上面睡一觉,便是我们的习作了。其实,石桥建好以后,村里开会也就有了固定的场所了。石桥周围很宽阔,足可以容下一二百人。每次村里集会,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来到这里。开会时,熙熙攘攘,像赶集似的。石桥上站满了人,石桥下也站满了人,唯独那磨盘上空着。因为那是村长的专座。村长总是站在上面,还不时地踮着脚:双手叉着腰,颇有领导的架势。这时,我们便成精似的到处乱窜乱叫,从这两个人的夹缝挤进去,又从那个人的腿下爬出来,好不热闹。/岁月如流水,一转眼近十年没有看到过它们了。当问起时,四哥说:“依旧。” “依旧”,多么恰切的概括;禁不住,我的眼前又浮现了那石桥、那磨盘,还有那桥上、磨盘上的点点往事。记得石桥刚建好的第二天,刘老爷便每日清晨赶早就将桥面扫一扫,洒洒水,还顺带着给他家的磨盘洗洗脸。农忙季节,桥上的柴草枝叶铺了一层,刘老爷便柱着拐杖一下一下将它们划入渠中,让渠水带走。每次一散会,刘老爷便又要将桥面扫一扫,洒洒水,顺便给磨盘洗洗脸。人们看得惯了,都笑称他“桥爷”。如今,刘老爷已故去一年多了,但他的老伴却一直在坚持扫桥洗磨盘的事。虽然,现在渠上又多了几座这样的石桥,大人小孩也不时常在这边的磨盘旁走动。可刘老太依然每日重复着刘老爷的故事。也许,那石桥,那磨盘上留有她老伴的些许印记吧!往事如烟,能让我记忆犹新的不多,但那一座石桥,一扇磨盘却永远深埋在我的心底。不为别的,也许只为我也曾在那儿留下了几痕浅浅的印记吧!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