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者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10004487
颗粒名称: 作文者说
分类号: H05
摘要: 随着年龄和“写龄”的增长,过了“不惑”之年,名利渐淡,写文章除了宣泄的要求以外,不知不觉中确乎也成了我的一种自我陶醉的习惯。每有耳濡目染,心中便总想着它,慢慢地便在心里酝酿成一篇文章,伏案而书,这过程,这确乎是一种超脱,由于陶醉而超脱,自然,写文章所带来的苦与累也就感觉不到了。
关键词: 写作 文章

内容

狄更斯曾说:“写作这个职业,就是自找麻烦,自找苦吃,其程度是你所想象不到的。”然而也怪,古往今来,确乎未听说过有因写文章苦而辍笔的高手大师,就是如我辈等老不长进的写文章者,似乎大多还在一丝不苟地爬着格子。80年代文学“轰动效应”期,全国曾有60多万文学青年拥挤在狭窄的文学小道上。写文章是不是有什么魅力?我看有的,只是目的、想法不同罢了。所谓“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这便是一种。正如普希金说过的:“任何权势,任何统治也经不住印刷炮弹摧毁一切的力量。”当然,这是哲人们和殉道者们把文章作为战斗武器的伟业,普通的文者是望尘莫及的。韩愈提偃用文章去教化社会,确乎应该说是大多数写文章者追求的目标。就是当今所讲的“文艺的社会效果”云云,也是不岀其篥臼的。清代怪才李渔则在其《闲情偶奇》中写道:“武士之戈矛,文人之笔昼,乃治乱均需之物。乱则以之削平反侧,治则以之点缀太平。”笠翁所言“点缀太平”者,庙堂文学。历史上司马相如、东方朔者深请其教程。周作人则不以为然“文学在民俗上有极大神私的威力,实际却无一点教训的效力,无论大家怎样希望文章去治国平天下,归根结底蒂还是一种自慰。”五、六十年代,上海有位文人曾调侃说,他写文章也就为的“挣点小莱钿”,我看就那时的物价和稿费而言,为稿费写文章者不会太少的。当然,时至今天,谁说谁是为稿酬而爬格子,就会让人笑的,时下那几个稿费,连熬夜写文章的香烟钱那出不来的,哪里还有写文章的“剩余价值”去祭牙呢?七十年代初,我开始写文章。后来,稍有点小小的成功,便颇有点“壮怀激烈”了——冲出省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然而,谈何容易!看清了自己也就一株歪脖子树,便很是懊悔,很是气馁,然而迟了。不知怎么搞的,上了瘾似的,咋戒也戒不掉了。后来,细细琢磨,才悟出了其中的“不由自主”。原来,无论是大手笔抑或半瓶醋,无论是殉道者乃至“挣点小莱钿”者,大多是自持聪明者,以为“世间皆浊唯吾独清,世间皆醉唯吾独醒。”既然自以为“世事洞明”了,便想着要“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每每耳闻目睹了一些引起兴趣的事情,便坐卧不宁,便跌跃欲试.,便尽快地想把自己的“真知灼见”公诸众人,以期引起大家的关注。文章终于写岀来了,恰似憋久后排泄一空一样的轻松。随着年龄和“写龄”的增长,过了“不惑”之年,名利渐淡,写文章除了宣泄的要求以外,不知不觉中确乎也成了我的一种自我陶醉的习惯。每有耳濡目染,心中便总想着它,慢慢地便在心里酝酿成一篇文章,伏案而书,这过程,这确乎是一种超脱,由于陶醉而超脱,自然,写文章所带来的苦与累也就感觉不到了。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