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说话会办事的颍考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10003862
颗粒名称: 会说话会办事的颍考叔
分类号: I
摘要: 请看,颍考叔是怎样说话和办事的。一是假痴不癫,连设悬念,引鸟出巢,一敲一拉。由于社会地位和身份的悬殊,且不完全了解郑庄公的思想品质,颍考叔只好装着不知道这件事, 试探性的先“敲”郑庄公一下,以观其反应。他捉了一只鸟,装在笼子里要献给郑庄公作菜吃。颍考叔从这里看出了他尚有“孝”心,便改换策略, 变“敲”为“拉”。并把自己内心痛苦和进退两难的处境全盘告诉了颍考叔。就立即派颍考叔前去办理。颍考叔召集兵卒,不几天就挖好了地道,接回了姜氏,使他们母子在“黄泉”相见,把复杂棘手的事情办得非常圆满,也因此得到了郑庄公的重用,与祭足、子都同朝共事,成了郑国的三条栋梁。
关键词: 文学 文学作品

内容

郑庄公审生给母亲武姜氏发下了 “不到黄泉不相见”的重誓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舆论的责备,忽然良心发觉,感到自己轰走亲娘就是不孝, 内心不得安宁,同时还怕别的诸侯国随时都可以依此为借口起兵讨伐郑国, 收回誓言呢,又怕别人说他说出去的话不算数,正在进退两难的时候,颍地一位精明的小官颍考叔看透了他的内心世界,仅用三言两语,就说得郑庄公面露喜色,轻而易举地解决了难题。请看,颍考叔是怎样说话和办事的。 一是假痴不癫,连设悬念,引鸟出巢,一敲一拉。由于社会地位和身份的悬殊,且不完全了解郑庄公的思想品质,颍考叔只好装着不知道这件事, 试探性的先“敲”郑庄公一下,以观其反应。他捉了一只鸟,装在笼子里要献给郑庄公作菜吃。看到鸟笼子(头道悬念),郑庄公就好奇地问道:“这笼里装的是什么鸟?”他说:“这鸟叫夜猫子,小时候母鸟喂养它,而他长大了就把母鸟吃掉,是只恶鸟,最应该让人来吃掉它了。”(一敲)。郑庄公知道这话里有话,可是人家“骂”的是鸟,心里不好受又说不出声来。但由于触及到了他的内心痛处,嘴里没有说话,脸上却露出了惭愧的表情。颍考叔从这里看出了他尚有“孝”心,便改换策略, 变“敲”为“拉”。和郑庄公一起吃饭的时候,颍考叔又故意把顶好的一块肉包了起来,搁在一边 (二道悬念),郑庄公不解地问他为什么不吃,他说:“我妈上了岁数,我们不容易吃上肉,今天主公赏给我这么好的东西, 我想起我妈还没吃过,自个儿哪能咽得下去,想带点回去给她吃。”这几句话语言朴实无华,饱含母子亲情(一拉),说得郑庄公终于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长声叹道:“你真是个孝子,我作了诸侯,还不能像你那样奉养母亲。”并把自己内心痛苦和进退两难的处境全盘告诉了颍考叔。 二是巧释概念,消除一难,给人台阶,顾全脸面。当郑庄公把自己对亲发誓“不到黄泉不相见”的事说了一遍后,颍考叔说:“主公惦记着太夫人,太夫人准也惦记着主公,虽然起过誓,可是人不一定死了以后才能见到黄泉,黄泉就是地下, 咱们挖个地道,见到泉水,请太夫入坐在地道内,主公走进去,不就是在黄泉见到太夫人了吗? ”这几句话,说得郑庄公“茅塞顿开”.,感到确实是一个既见到了母亲,又未违背誓言顾全了自己脸面的两全其美的好办法。就立即派颍考叔前去办理。颍考叔召集兵卒,不几天就挖好了地道,接回了姜氏,使他们母子在“黄泉”相见,把复杂棘手的事情办得非常圆满,也因此得到了郑庄公的重用,与祭足、子都同朝共事,成了郑国的三条栋梁。 这个“黄泉相见”的变通办法,在当时人们的道德行为遵循周礼,社会推崇孝道,人们又非常迷信,认为违背誓言要遭报应的历史条件下,其作用和功劳我看可以与今天的 “一国两制”的构想所产生的意义相提并论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