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印象的审美规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10001004
颗粒名称: 最初印象的审美规定
分类号: G40
摘要: 经验告诉我们,艺术形象实践创造的过程,往往是以某种印象为其开端的。
关键词: 教育美学 审美教育

内容

经验告诉我们,艺术形象实践创造的过程,往往是以某种印象为其开端的。著名长篇小说《牛虻》的作者艾•丽伏尼契,年轻时在罗浮宫曾见到了这样一幅肖像:一个青年身穿黑衣,头戴黑帽,倚着围墙。上边是灰暗的天空,身后是几棵幼弱的树木。一双流溢着哀思的目光凝望远方,但他并不祈求上苍,也不寻求同情。整个形象,充满着坚毅不屈的力量。伏尼契的心深深地为他的精神气质打动了,想道:能在生活中找到这样的英雄吗?多年后,她笔端出现的青年英雄形象“牛虻”就这样悄没声儿地落地生根了屠格涅夫、列夫•托尔斯泰在谈到《父与子》、《安娜•卡列尼娜〉的创作过程时认为,他们都“不能摆脱最初的强烈的印象。”这里的印象似以“幻想”形式闪现的,它并不直接来自生活,但它显然是由生活中得到的各种表象的创造性组合。不管这种印象是怎么得来的,也不管它们以何种形式出现于作家的脑海,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艺术形象的最后完成,与最初的印象相比,其神韵与意味,竟往往极为相似。仿佛印象是一个躁动于母腹的不安胎儿,一个初具轮廓的简略草图,而形象则是一个由印象脱颖而出、神采奕奕的须眉男儿,一幅形定神足的工笔画象。伏尼契的“牛虻”的坚毅、倔强,无所畏惧不无忧伤的神采风貌,与那青年肖像不正是相类又更丰富具体化了吗?作家得到的最初印象确实是他的形象创造的实际起始点。这里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这种印象实为审美主体的本质力量与审美客体的本质特征达到具体同一的表现,是一个自具特质的审美规定。伏尼契特殊的情致,使她不由自主地与青年肖像发生了深深的共鸣。但最初印象与情致、对象有关,却又决非彼此等同。这里由于最初印象本身,既是情致的对象化,也是对象的情致化,是两者的具体统一。亦即在最初印象中,对象已非对象原物,.而是印象中确定了的对象,与主观情致相统一的对象;情致亦非原有之情致,而是印象中确定了的情致,与对象结合了的情致。这是很明显的。叩动伏尼契心弦的并不是青年肖像的全部,主要是他精神风貌的某一局部;他的坚毅不屈等气质特征。伏尼契交融于印象中的情致,亦非她情致的全部,主要是她情致中的某一局部,她朦胧中所崇敬与向往的革命者应有的品格特征。事实上,伏尼契并未参加过多少实际斗争;青年肖像画本来是400年前一位米兰人的作品。她的最初印象不可能是别的,它就是它自己,是一个独特的审美规定。由于最初印象具有自己的独特购质的规定,它就成了艺术形象得以发育壮大、成熟的本体或根据。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

相关人物

荆竹
责任者
艾•丽伏尼契
相关人物
屠格涅夫
相关人物
列夫•托尔斯泰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