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潭县

知识类型: 地理名称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甘南大辞典》
地理名称: 临潭县
唯一号: 292633020220000415
文件路径: 2926/02/object/PDF/290010020220000002/001
起始页: 0138.pdf
地名类型: 行政区
层级分类:

介绍

临潭县位于州境东部,北接临夏州康乐县和定西市渭源县,东临定西市岷县与本州卓尼县,西南两侧均与卓尼县接壤。海拔在2209米一3926米之间,平均海拔2825米。年均气温4.3℃;年降水量495毫米。全县总面积1557.7平方千米。秦汉时为陇西郡临洮县。东晋为吐谷浑属地。北魏置水池、蓝川、蕈川3县,兼置洪和郡,属河州。隋改洮阳郡为临洸郡,仍治美相。隋仁寿初年(601)改广恩为洸河县。大业初年(605)又将洮河改为洮源县。唐废洮阳、洮源县。唐高祖武德二年于美相置洮州。贞观二年(628)徙州治美相县治洪和城。五年改美相为临潭。北宋大观二年(1108)起仍称洮州。金因之。元置洮州元帅府,并置可当县,隶宣政院属的脱思麻路。明洪武四年(1371)置洮州卫,隶陕西都司,十二年自旧城迁新城。清初因袭明制,雍正八年(1730)改隶巩昌府。乾隆十三年(1748)改卫设厅,设抚番同知,隶甘肃省巩昌府。厅下按方位置东、西、南、北四“路”,每路之下数村为“里”。城区分为18坊。其时,厅之辖区除四路外,尚管部分番族部落,即美武8旗、恶化5旗、奄着旗、麦细族、吉扎族及今碌曲县境的石藏族、双岔族、阿辣族。民国初改为临潭县,隶兰山道,道废后直属省。1934年开始推行保甲制。1935年实行新县制,撤区改为1镇6乡,即新城镇、铁城乡、石门乡、洮滨乡、西平乡、莲峰乡、冶海乡。1938年11月,全省组建行政督察区,临潭县隶第一督察区(岷县)。县属基层政权改为3区,17联保,71保,705甲。1939年7月,撤区置2镇、7乡、74保747甲。即新城镇、旧城镇、西平乡、洮滨乡、冶海乡、莲峰乡、铁城乡、同仁乡、石门乡。其后又设垂巴乡。除县属部分藏区双岔、西仓、郎木寺等地未设区乡未编保甲外,昝土司、小杨土司辖区设立同仁乡。1942年6月调整。全县合计为69保685甲。1948年2月再次撤并,行政区划改为2镇5乡。1949年9月27日废除国民党统治时的保甲制度,成立临潭县人民政府。基层行政机构也相继建立。1949年至1950年建政初期为4区20乡,1952年为4区、25乡、2街。时双岔区仍未建政。1953年6月11日,划为5区1市32乡(街)o1954年, 双岔、西仓、郎木寺划归碌曲。1956—1957年改旧城市为城关镇。1958年撤区并乡。八角、莲花两乡合并为八角乡;冶河乡为冶力关乡;岸门、甘沟合并为羊沙乡;新城区改新城乡;洮阳区改为王家坟乡;新堡、总寨两乡合并为新堡乡;撤销资堡乡;初布、牙关两乡合并为初布乡;余为石门、陈旗、三岔、寇家桥、流顺、羊永、和平、古战、初布、城关等乡镇。9月7日后,均改为人民公社建制。全县设金星、冶海、新光、红星、先锋、春光、羊永、和平、友联、团结、新堡、前进、五星、红旗、新城、城关等16个人民公社。12月20日卓尼撤县并入临潭,共设柳林、新城、洮阳、新洸、羊永、冶力关、城关、洮北、录遵、北山、上迭等11个人民公社。1962年,临卓两县分治后,其基层建置变更为古战、牙关、初布、长川、羊永、流顺、新城、扁都、店子、新堡、总寨、三岔、王家坟、陈旗、石门、羊沙、冶力关、八角、城关等19个人民公社。1963年,又增设范家嘴和卓洛两公社。1983年,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均改为乡人民政府。原大队更名村民委员会,生产队改称村民小组。至2011年,辖3镇(城关镇、新城镇、冶力关镇)13乡(初布乡、古战回族乡、卓洛回族乡、长川回族乡、羊永乡、流顺乡、店子乡、洮滨乡、三岔乡、王旗乡、石门乡、羊沙乡、八角乡),3个社区居委会,141个村委会,716个村民小组,全县常住人口13.59万人,有汉、回、藏、蒙古等10个民族。

知识出处

甘南大辞典

《甘南大辞典》

甘南大辞典所收录的辞条,仅限与甘南州有关的内容。本辞典依据“事以类聚”原则,按照职能和专业分工分类,共分为历史地理、自然资源、党派群团、政法军事、科教卫生、文体旅游、农牧林业、建设环保、工业交通、电信邮电、财经商贸、民族宗教、综合、人物等14个类目。按前言、凡例、分类目录、正文、附录、后记排列。分类目录中,同类辞目按相近程度排列,有的以时间先后为序,或者两相兼顾。本辞典所收辞条,大部分从甘南州已正式出版的史、志及专业性资料中搜集整理,由州直各部门、各县(市)审定征求意见稿。限于资料、数据搜集难度大,一部 分断限至2006年,一部分延伸至2011年。在辞条正文中均有说明。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