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尼县人民医院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甘南大辞典》
唯一号: 292631020220000412
机构名称: 卓尼县人民医院
文件路径: 2926/02/object/PDF/290010020220000002/001
起始页: 0535.pdf
地址: 卓尼县政府招待所
前置机构: 卓尼卫生院
起始时间: 1938年4月

机构描述

卓尼县人民医院1938年4月建院,当时由卓尼设治局与洮岷路保安司令部协同筹备成立的,原名卓尼卫生院,院址借用民房,无设备和床位。1942年5月,院址设在柳林镇原“福音堂”背后(即现水电局后院),开设门诊,无设备和床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10月,正式成立卓尼藏族自治区人民卫生院,院址借用洮河林场公房,有床位10张。1954年在柳林镇古城台子下(即现政府招待所)划地11.5亩,修建房屋48间,计960平方米。同年6月,人民卫生院组织了巡回医疗队赴插岗、铁坝开展宣传和防治疾病工作。1962年1月,临、卓两县分设,更名为卓尼县人民医院,设病床20张。医院内分设了住院部、门诊部、人秘股、医疗股、防疫股、妇幼保健股。同年4月,县性病防治站并入县医院,接收了房屋、药品和全部财产,充实了技术力量,开设了性病防治门诊部。1964年3月,将原性病防治门诊的房屋全部转让给县人民医院,性防门诊部又移入原址。1974年后,县医院的工作趋于正规,有职工27人,病床20张;1978年12月,县医院革命委员会(1968年成立)更名为卓尼县人民医院并实行院长负责制,病床增至30张。1979年扩建砖木结构住院部单面楼1栋,建筑面积252平方米。1987年5月23日、1988年7月6日,卓尼县城遭受了历史罕见的两次特大山洪袭击,医院受灾严重,灾后省、州各兄弟单位和职工个人援助设备、器械价值达15万余元,捐资0.63万元。卫生部与省卫生厅联合拨款60万元,州卫生局拨款15万元,县地方财政自筹资金5万元,共计80万元,重建县医院,于1988年10月竣工,建成砖混结构门诊四层大楼一栋,建筑面积1547.37平方米,住院部两层楼一栋,建筑面积987.37平方米,并安装了水暖设备。1989年12月,甘南州计划委员会发文(州计基发(89)351号《关于下达夏河县拉卜楞小学、卓尼县人民医院基建投资计划》的通知),下达县医院室外配套工程款5万元,修建围墙200米,大门1处。1997年甘南州计划委员会(州计基发(97)23号《关于下达国补投资和基本建设补充投资计划的通知》)下达修建住院部楼资金10万元。1997年经甘肃省医院等级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卫生部认定卓尼县人民医院为“二级乙等医院”,同时又通过“爱婴医院”达标评审。 1999年县计划委(卓经计字(1992)27号《关于卓尼县人民医院连接楼工程立项报告的批复》),下达359.97万元,修建面积540.5平方米连接楼工程。2008年,根据州发(2004)371号《关于卓尼县医院传染科设计的批复》文件,修建了传染科病房588平方米,项目总投资国债资金65.5万元。2008年5•12汶川地震发生后,县人民医院业务用房不同程度受损,县上决定重建县人民医院,规划投资2960万元,其中灾后重建资金2500万元,自筹资金460万元,占地27.4亩,建筑面积14991平方米。于2009年10月份开工建设,至2012年6月竣工,9月中旬完成整体搬迁,现已投入使用。1998年升为“二级乙等”医院标准后,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明显提高。2002年开展了胸腔手术、泌尿系统手术。2008年开展了肺叶切除术、食道肿瘤手术、前列腺、膀胱、输尿管、颅脑、股骨手术。内科能开展心脑血管、肾脏、血液、肺部、胃肠道、神经系统和儿科妇科疾病的救治。2010年10月被省卫生厅评为“二级甲等”医院,年门诊人次为2.9万人,住院人次0.2万人次,医疗收入近千万元。

知识出处

甘南大辞典

《甘南大辞典》

甘南大辞典所收录的辞条,仅限与甘南州有关的内容。本辞典依据“事以类聚”原则,按照职能和专业分工分类,共分为历史地理、自然资源、党派群团、政法军事、科教卫生、文体旅游、农牧林业、建设环保、工业交通、电信邮电、财经商贸、民族宗教、综合、人物等14个类目。按前言、凡例、分类目录、正文、附录、后记排列。分类目录中,同类辞目按相近程度排列,有的以时间先后为序,或者两相兼顾。本辞典所收辞条,大部分从甘南州已正式出版的史、志及专业性资料中搜集整理,由州直各部门、各县(市)审定征求意见稿。限于资料、数据搜集难度大,一部 分断限至2006年,一部分延伸至2011年。在辞条正文中均有说明。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