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州收容遣送站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甘南大辞典》
唯一号: 292631020220000161
机构名称: 甘南州收容遣送站
文件路径: 2926/02/object/PDF/290010020220000002/001
起始页: 0403.pdf

机构描述

1964年,大批外地受灾农民,因闻甘南基建任务大、劳动力缺乏而涌入州内,一些懒汉、惯偷、贩毒吸毒者等亦随大流入境,影响社会秩序,自治州及所属各地县设立收容遣送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收遣工作。本着随发现随收容,边收容边遣送的精神,年内共收容1406人,遣送原籍的1043人,送农场和就地安置以及错收放出的300余人。对一时审查不清、不能遣送的,组织搞临时性的生产。1965年,随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国民经济的好转,盲流人口逐年减少,遂撤销各县收容所,仅保留合作收容遣送站。“文化大革命”中又恢复了各县站、所,合作站归合作镇管理。1980年,又撤销各县收容站、所,合作收容遣送站开始对收遣对象登记造册。1980年至1986年共收容、接转、遣送、安置流浪、乞讨人员755人次。1987年以后,收遣对象结构发生变化,其中确因生活困难流入城市的人逐年减少,对混杂在流浪乞讨人员中的违法犯罪分子,由公安部门负责处理;对社会治安有危害的精神病人,由卫生部门负责治疗;对无家可归、无生活来源的精神病人,由民政部门负责解决。2012年为了实现年底县市街面上基本无流浪儿童的目标,我州各级民政部门坚持“自愿救助和无偿救助”的原则,积极开展街头主动救助活动,特别在寒暑假期间和重大民族传统节庆日期间,加大对车站、广场和寺院附近等公共场所的巡查力度,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路费和食物,劝说他们返乡回家。截至目前,全州累计救助流浪乞讨人员1236人次,其中男性876人次、女性360人次。未成年人46人次。州、县(市)共投入救助资金56.7万元,有效保障了救助对象的基本生活。

知识出处

甘南大辞典

《甘南大辞典》

甘南大辞典所收录的辞条,仅限与甘南州有关的内容。本辞典依据“事以类聚”原则,按照职能和专业分工分类,共分为历史地理、自然资源、党派群团、政法军事、科教卫生、文体旅游、农牧林业、建设环保、工业交通、电信邮电、财经商贸、民族宗教、综合、人物等14个类目。按前言、凡例、分类目录、正文、附录、后记排列。分类目录中,同类辞目按相近程度排列,有的以时间先后为序,或者两相兼顾。本辞典所收辞条,大部分从甘南州已正式出版的史、志及专业性资料中搜集整理,由州直各部门、各县(市)审定征求意见稿。限于资料、数据搜集难度大,一部 分断限至2006年,一部分延伸至2011年。在辞条正文中均有说明。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