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后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620020220001007
颗粒名称: 编后记
页数: 9
页码: 865-873

内容

《临潭县志(1991-2006))是继1997年出版的《临潭县志》之后的第二部社会主义新方志。编修工作自始至终在中共临潭县委、临潭县人民政府和省州地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的指导下进行的。《临潭县志(1991-2006)》于2007年4月正式全面开展工作,至2007年10月完成初审稿,2007年12月15日完成复审稿,2008年6月20日完成终审稿。
  在2007年3月召开的全县工作会上,县政府将第二轮修志工作列入与各乡镇、县直各部门签订的目标管理责任书考核内容,与经济建设、社会事业等各项工作统一部署、统一考核、统一兑现奖惩。县委县政府要求各分志稿承写单位于6月底完成分志稿初稿,县志办于10月底完成初审稿。年底全面完成第二轮县志的编写任务。
  2006年11月14日,县委、县政府重新任命了县志办公室主任,2007年2月抽调4名工作人员正式开展工作,编写《临潭县志(1991-2006)编写篇目》、《临潭县地方史志工作规划》、《临潭县志第二轮编纂工作方案》。
  2007年3月7日,临潭县志第二轮编纂委员会成立,编委会由75人组成。县委书记王勇任编委会名誉主任,县长王建军任主任,县委副书记张志红(2007年6月调离临潭),县政府副县长王芳,县人大副主任吴玉林,县政协副主席敏成林任副主任。县四大班子办公室主任、县直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任编委会成员。
  2007年3月22日上午编委会召开第一次编委全体会议,对《临潭县史志规划》、《临潭县志第二轮编纂工作方案》、《临潭县志(1991-2006)编写篇目》、《临潭县志(1991-2006)分志稿编写任务分配表》进行了认真细致地审核、讨论、修改,分解了初稿编写任务。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玉兰主持会议,县政府副县长、编委会副主任王芳安排部署了全县编写工作,县政府县长、编委会主任王建军讲话,对县志编写工作进行了强调和要求。
  2007年3月28日,县志办特邀《甘南州志》副主编敏文贵,对承写县志分志稿任务的73个单位的120多名编写人员进行了培训。2007年6月任命马廷义为 《临潭县志(1991—2006)》主编,牛玉安、敏建新、魏梅为副主编。县志办工作人员金玉泉、返聘已退休的原县志办海洪涛、魏宗保、武士科、县人事局李希贤等5名同志为编辑。县志办还根据需要聘请杨福德、丁志胜、高云、夏世龙、敏生贵为部分章节的特邀编辑。并聘请敏生贵、高云为特邀摄影师,负责彩页图片的摄影和采集工作。
  2007年4月至9月县志办工作人员分三组先后4次深入各分志稿编写单位进行指导、检查和督促。9月下旬按照分志稿上交进度,开始进入合稿阶段。主编对各副主编工作进行了分工,责任到人。副主编牛玉安,编辑李希贤、金玉泉,特邀编辑杨福德负责14-25卷的统稿编辑;副主编敏建新,编辑武士科,特邀编辑丁志胜负责26-36卷的统稿编辑;副主编魏梅,编辑魏宗保,特邀编辑夏世龙负责1~13卷的统稿编辑。特邀编辑高云、敏生贵负责彩页的图片选择和编排,夏世龙负责文化卷书画家事迹的搜集制表以及彩页书画作品的征集甄选。特邀编辑杨福德负责县志稿中全部图表、数字的核对、审查和把关工作,保证数据的全面准确。丁志胜负责人物的搜集撰写。主编马廷义统筹全稿。2007年10月县志办放弃节假日、双休日,加班加点合稿、修改、补充,编辑工作全面展开,经主编、副主编对合稿逐卷、逐章、逐节、逐句、逐字、逐标点、逐数据地从资料、观点、体例、文字诸方面进行修改、把关,于2007年10月底完成了初稿并报县委、县政府。2007年11月10日-11月30日,将初稿分印发送各承写单位征求意见,并由任编委会成员的各单位领导进行修改审核、把关,提出修改意见,领导签字,单位盖章后反馈县志办,据统计提出修改意见的有11家单位,计反馈意见21条,在修改稿上修改的有44家单位,无修改意见的有48家单位。县志办按照各单位和编委会成员的修改意见进行补充和修改,并于12月15日完成了复审稿。
  2008年3月7日,县委、县政府召开由四大班子领导、县志编委会成员、县直相关部门领导参加的《临潭县志(1991-2006)》复审会,会议由副县长王芳主持。与会领导对《临潭县志(1991-2006)》复审稿从整体结构、章节安排、记述内容、叙述语言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审查。根据会上提出的修改意见县志办做了认真细致的修改,于2008年4月20日印出评审稿。
  2008年5月28至30日,县委、县政府在冶力关召开了省、州、县三级专家评审会议。省史志办副主任陈启生、处长石为怀、科长陈谦;州史志办主任李栋贤,州志副主编敏文贵;州内六县一市史志办主任、副主任;特邀专家中山大学历史系博士后阙岳;本地专家原临潭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尊荣,原县志办副主任魏宗保,原县人事局副局长李希贤;临潭县四大班子领导,县人武部、公安局、法院、检察院、县委组织部、四大班子办公室、保密委、县人大科教文卫委、司法局、档案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县志办编辑等58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对《临潭县志 (1991-2006)》进行了全面详实地评审,一致认为:该志稿资料丰富,语言顺畅,实事求是的记述了改革开放16年临潭县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整体框架基本符合志体要求,篇目设计符合当地实际,体例编排富有新意,采用大编体与条目体相结合,脉络清晰。特别是该志稿在整体设计上突出了策划意识与精品意识,准确把握了临潭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精心设计了资源开发、旅游与旅游产业、改变临潭县教育面貌的重点项目投资、小城镇建设等卷章,尤其是江淮遗风一临潭龙神与庙会文化、临潭姓氏文化、临潭非物质文化遗产、洮商经济与洮商精神等章,立意深远,资料翔实,挖掘出了临潭独有的历史文化特色与内涵,凸现了临潭的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人文特色和时代特色,可读、可鉴、可信、可用。其改革开放主线突出,副线明晰详备,观点显明准确,符合保密、涉外和民族宗教、民族自治等政策规定。会后按照专家评审意见,做了全面细致的补充修改,于2008年6月20日印出终审稿。2008年6月28日,临潭县人民政府随文报州政府审批。2008年12月10日州人民政府下发批复。
  《临潭县志(1991-2006))篇目结构上采用了小编体体例,与第一部县志在体例上有传承,在内容上有接续,但它不是第一部县志的翻版或续修,而是在新的发展时期,新的社会发展阶段,重新编修的具有时代特征和自成体系的新志书。
  一是在前35卷中,除对常规事项进行科学性、资料性、思想性的记载外,对本县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近16年来社会转型的发展变化进行了深刻具体的记述。对临潭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重要变化的新事物新事项重点进行了反映和记述。对“旅游与旅游产业”,改变临潭县教育面貌的重点项目工程投资、普初、普九达标、远程教育等,国企改革,扶贫与劳务经济,小城镇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等设专卷专章专节重点进行反映和记述。
  二是突.出地方特色,彰显地方文化。2007年8月21日,县志办参加了省志办举办的“全省第二轮修志经验交流会”,认真学习吸取了省内外第二轮县志编修的成功经验,特别是省地方史志办公室陈启生副主任《关于如何提高二轮志书质量的几点思考》的讲话,使临潭县修志的思路和眼界进一步开阔,尤其是他对“质量是志书的生命,地方特色是志书的灵魂”的论述,进一步启发了我们对地方特色的挖掘的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对地方特色挖掘整理的信心,确定了二轮县志要突出地方特色、人文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新思路。我们便新设专记、文录的第三十六卷,共分六章,由县志主编、副主编、编辑、特邀编辑撰写。
  通过对地情的分析认识,我们认为地方特色方面临潭在民俗与民族宗教方面有三大亮点。民俗方面有江淮遗风的龙神庙会文化,它是我国灿烂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庙会文化是诸多文化的复合体,既包括物质文化,又包括精神文化。大量的民间艺术借助庙会保存下来,而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大潮中,更是我们保持民族自我之根本。封建时代的方志可不记庙会,而社会主义新方志以反映民生、民情为己任,不应疏忽了流传数百年,且为广大人民群众自发参与的庙会,因此便专列了《江淮遗风一龙神庙会文化》章,由副主编牛玉安整理编写,使临潭十八龙神及庙会作为一种地方文化现象,第一次正式载入官方志书;民族宗教方面,临潭是中国伊斯兰教三大教派之一的西道堂的发源地,便设专章选录了民族宗教学专家的两篇文章予以反映。在经济方面,洮商是临潭商业经济独具特色的表现形式之一,洮商精神是甘肃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专列了“洮商经济与洮商精神”章,共分四节,由主编马廷义编写,洮商敏兆提供了各地洮商的情况。在人文特色方面,临潭是多民族地区,汉、回民族最早是明洪武十二年由江淮一带迁来,姓氏谱牒文化是本县的一大特色。因此专列“临潭姓氏文化” 一章,主要探讨了临潭汉、回、藏的姓氏特征及其分布,族源来历,部分谱牒名录,临潭李氏文化及其与临潭民间民俗的关系等。并选录了具有代表性的谱牒序跋四篇,其中有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为宋氏家谱所写的跋一篇,这一章,由专门研究李氏文化的返聘编辑李希贤撰写。在地方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方面,专列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章,分省级保护和县级保护两节,对县政府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行了翔实的记录,该章由特邀编辑高云辑录。临潭口头俗语至今仍在临卓地区人民中广泛使用,是流传于广大人民群众口头的活语言。搜集和整理口头俗语是一项非常有意义和突出地方文化特色的工作。在三十六卷中专设了 “临潭口头俗语释”章,该章由县档案局张俊利局长撰写。
  三是在人物记述方面,运用传、简介、表录的形式,严格坚持生不立传的原则,尽力搜集符合入传人物和人物资料,做到树碑立传,事迹充分,定语准确。在简介人物中特别搜集了在民间有影响的手工艺人、花儿演唱家等加以介绍。在表录中除原有的副处级、副高级以及模范人物表外,又增加了硕士、博士研究生的表项,以增加人物卷的多层面性。
  《临潭县志(1991—2006)》的顺利编纂,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省州史志办的全力指导,州史志办主任石为怀在县志办成立伊始,对县志办全体人员进行了培训,并在下乡过程中检查指导编辑工作,州志办副主编敏文贵多次到临潭县志办进行培训和指导。县委书记王勇多次亲自过问县志办筹备及编写进展情况。县长王建军从县志办人员的抽调、经费保障等方面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支持,并在检査全县工作中,过问、督促各单位的分志稿编写工作。副县长王芳具体指导和协调各方面的工作,四大班子分管领导在不同方面给予了重视和支持。各承写单位领导积极配合、亲自审稿把关,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了分志稿的编写任务。县人事局李永祥局长、教育局丁汝林局长、县财政局黄建平局长、宗教局苟尚仁局长等领导,在县志办工作人员的抽调及经费保障上给予了全力支持和帮助。对给予我们协助、配合的单位和给予我们关心、支持、帮助的同志我们均表示衷心的感谢。
  《临潭县志(4991—2006)》编写审阅总纂人员表

知识出处

临潭县志

《临潭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临潭县志(1991-2006)》做到了把握原则、客观真实,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遵循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秉笔直书,客观记载,突出了详近略远,着重反映了1991至2006的16年中取得的突出成就,脉络清楚,重点突出,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篇目有所创新,突出了地域和资源特点,彰显地方文化,突出地方特色,使志书具备了很强的资料性、科学性、可读性和学术性。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