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明清时期的洮商与洮商经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62002022000100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明清时期的洮商与洮商经济
分类号: G112.42
页数: 2
页码: 794-795
摘要: 公元1368年明王朝建国后,认为用茶易马,可以巩固国防。故沿袭宋制,“茶马互市”制度得以恢复而趋完善、严密。洪武四年始于秦州开设茶司,收四川巴茶、易买西宁、洮岷等处番马。后又置洸州军民千户所。洪武十二年洮州十八族番酋三副使叛,占据纳麟七站之地,明王朝派沐英征讨。沐英在平叛的同时修筑了洮州新城,置洮州卫于此。由于朱元璋对“洮州西控蕃戎,东蔽湟陇”的特殊地理位置的重视,命征西将军沐英留下所部部分将士在洮州屯戍。洪武二十六年明太祖朱元璋以颁降金牌信符方式,从西宁、河州、洮州、甘州4茶马司纳马13800匹,洮州派购马3500匹。
关键词: 地方文化 洮商经济

内容

公元1368年明王朝建国后,认为用茶易马,可以巩固国防。故沿袭宋制,“茶马互市”制度得以恢复而趋完善、严密。洪武四年(1371)始于秦州开设茶司,收四川巴茶、易买西宁、洮岷等处番马。后又置西宁、河州、洸州、甘州4茶马司。后又置洸州军民千户所。洪武十二年(1379)洮州十八族番酋三副使叛,占据纳麟七站之地,明王朝派沐英征讨。沐英在平叛的同时修筑了洮州新城,置洮州卫于此。由于朱元璋对“洮州西控蕃戎,东蔽湟陇”的特殊地理位置的重视,命征西将军沐英留下所部部分将士在洮州屯戍。洪武二十六年(1393)明太祖朱元璋以颁降金牌信符方式,从西宁、河州、洮州、甘州4茶马司纳马13800匹,洮州派购马3500匹。明弘治三年,屯田戍边的汉回军民屯户,效法南京百姓在军营赶集的做法,在洮州城(今新城)南门外开辟了十日一大营、五日一小营的赶集活动,交换农牧产品和生活用品,后来活动日益扩大,招引四方商旅前来洮州贸易。
  在茶马互市的带动下,临潭商业贸易开始兴起。明成祖永乐十三年(1415),成祖下谕洮州卫都指挥使李达:“今天下太平,四海一家,各处商旅往来者,听从其便。今陇答卫番人,来洮买卖交易,亦听其便,彼此并不许生事。”当时洮州卫已成为汉回藏各族的贸易中心。明孝宗弘治三年(1490),明王朝开放了茶马交易市场,允许商人贩卖茶马,使洮州回汉商人从茶马交易中得益不少。其时的临潭旧城据《洮州厅志》记载:“旧洮堡为洮州旧地,较新城为繁富,其俗重商善贾,汉回杂处,番夷往来,五方人民贸易者络绎不绝。土著以回人为多,无人不商,亦无人不农。”从明代中期兴起的洮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这种农商并重的经济特点保留至今。
  二、清代
  清初茶马互市,多沿袭明代旧制,并对私贩茶马巡察甚严,茶入藏区关口,均有驻军巡守和沿途官司盘验。私茶过境,送官从严治罪。若纵容私放,及私受馈送,增改官文,听巡安査究严办。乾隆、嘉庆两朝之后,政局较为稳定,用马极少,茶马互市之制失去意义,茶马司裁撤。茶马交易由官办转民间自由交易,藏汉贸易更为发展和繁荣。大批茶叶和内地出产的生活、生产资料如衣服、绸缎、布匹、烟、酒、铁器、瓷器等商品通过洮州运往藏区,藏区的各种土特产品通过洮州运往内地。随着“善商贾”的回族在洮州的增多和聚居,洮州逐渐发展成为甘肃西南部的重要商品集散地和汉藏贸易中心之一。新城的“十日一大营,五日一小营”的农贸集市,将农村产品流入城市,城市商品散入农村。“营”在城乡商品流通中起着中转作用。旧城作为内地与藏区的物资集散地,“期间积货通商,可称繁富者惟旧洮堡一处,其俗重商善贾,居积洮地精华聚于是焉”(《洮州厅志》)。回族商人将洮州驰名的洮马、洮砚、名贵药材以及皮毛销往内地,将内地的日用百货、布匹等运来洮州。新旧城出现了数十家商号。最早出现的商号当数“万盛西”和“德盛马”。万盛西后辈王佐卿先生在《万盛西的来龙去脉》中说:“城内商家有德盛马,经理马明德;义心公,经理敏步云;复盛通,经理敏步洲;万镒恒,经理曹斗南。城外有天兴隆是后起之秀,迟得很了。”后又出现了天顺成、永太和商号等,进行牲畜、皮毛、烟酒、铜铁器、日用杂货贸易,推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据光绪三十二年统计,洮州厅年征商税银84140两。由此可推知临潭洮商与洮商贸易的繁荣。

知识出处

临潭县志

《临潭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临潭县志(1991-2006)》做到了把握原则、客观真实,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遵循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秉笔直书,客观记载,突出了详近略远,着重反映了1991至2006的16年中取得的突出成就,脉络清楚,重点突出,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篇目有所创新,突出了地域和资源特点,彰显地方文化,突出地方特色,使志书具备了很强的资料性、科学性、可读性和学术性。

阅读

相关地名

临潭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