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临潭部分姓氏谱牒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620020220000997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临潭部分姓氏谱牒
分类号: G112.42
页数: 7
页码: 779-785
摘要: 谱牒是一个家族或一个宗族的世系表谱,其记述的是一家一姓一族的世系和人物事迹。以表的形式表示家族世系繁衍的,一般泛称家谱或族谱。临潭宗姓保存的谱牒如《李氏家谱》、《陡氏中郎世裔宗谱》、《金氏族谱》、《刘氏家谱》、《杨氏家谱》、《洮州丁氏族谱》、《伏波堂家谱》。谱牒是族姓的重要典籍,族之有谱,犹国之有史。谱牒对研究地方史、地方民族史,是不可缺少的参照资料。但是临潭自清同治之后,战乱频仍,地方糜烂,生灵涂炭,原有家谱丧失殆尽。另有《洮州敏氏行状》,海姓《依录亘古祭祀日期册》、《依录亘古家传坟院册》。是研究临潭回族历史渊源弥足珍贵的资料。
关键词: 地方文化 姓氏谱牒

内容

谱牒是一个家族或一个宗族的世系表谱,其记述的是一家一姓一族的世系和人物事迹。以表的形式表示家族世系繁衍的,一般泛称家谱或族谱。家谱的名称很多,从历史上看,有宗谱、会谱、总谱、年谱、世系图、家牒、家传、家记、谱系等。临潭宗姓保存的谱牒如《李氏家谱》、《陡氏中郎世裔宗谱》、《金氏族谱》、《刘氏家谱》、《杨氏家谱》、《洮州丁氏族谱》、《伏波堂家谱》。谱牒是族姓的重要典籍,族之有谱,犹国之有史。谱牒对研究地方史、地方民族史,是不可缺少的参照资料。
  临潭宗姓自古就有编修家谱的优良传统。其家谱编修时间最早可上溯到明代洪武年,顾颉刚先生《西北考察日记》中说:临潭“其有家谱者,大都皆都督佥事、指挥佥事,及千户、百户之后”。但是临潭自清同治之后,战乱频仍,地方糜烂,生灵涂炭,原有家谱丧失殆尽。后更遭“破四旧”和“文化大革命”之浩劫,幸存的老家谱又未能逃脱劫难;所以现存家谱中,除一、二家外,均为1980年前后新修。且大多数宗姓已无系统的谱牒和家谱,部分只有祖衔(世袭辈分图)流传。临潭回族少有家谱,青海省图书馆保存了由洮州贡生丁裕谦编修,洮州贡生敏翰章作序,成书于清末民国初的《洮州丁氏族谱》。另有《洮州敏氏行状》,海姓《依录亘古祭祀日期册》、《依录亘古家传坟院册》。是研究临潭回族历史渊源弥足珍贵的资料。临潭部分宗姓谱牒一览表附:
  1.李氏重修家谱序
  洮州李氏家谱何为重修也?镇守都督李公达尤世系失传,盖后来子孙年代久远而愈失其真,莫知先祖所自出焉,支派序紊,名讳差讹贻诮
  后人必然有矣!夙夜战竞续谱为急务也。故率先世大族凤阳家谱来求翰林先生考证史记损之益之,大概事实重订谱牒,惟自父始,曰胜,亲随我皇祖摧锋破贼开国元勋,初官千户,累至左军都督府都督佥事,褒封三代。此所以祖父唐臣永伯皆授骡骑将军都督。传及公达征讨功,升南海卫指挥,历加陕西都指挥使镇守洮州,肇家于此,抚安军民,威服夷丑,但西宁申藏等族故违天命,残毒边疆。公奉敕充总兵官,领军捣其巢穴,洗其族属,杯酒间气捲黄河,千里冰静,功升右军都督府都督佥事,仍旧镇守。弟泰亦随征进功,授淮安卫指挥同知。公之长子李=应袭,第三女封仁宗皇帝贵妃,第五子李琛授秦府仪宾,配华阴郡主,八女皆适名宦夫人,一门荣贵盛矣哉。今年秋公谢恩来京,续谱成矣。凡诸联姻贵戚,名公士大夫各赋诗以贺其重修家谱,惠于后世而盛传之,此其所以超乎众人者岂不远矣哉,是可嘉尚也已,予不暇工诗,直序于后。
  大明正统元年岁在丙辰十一月冬至前日,资德大夫正治上卿礼部尚书武进胡滢撰。
  2.包氏家谱序
  粤稽我祖系出炎帝之后,姜姓,黄帝之世,封国于申,因指国受氏,改姜姓为申,今河南邓州是其故地,即周平王母家,载在毛诗扬水诸什者也。春秋时,申包胥为楚大夫,周敬王十四年,伍员导吴代楚拔郢,申包胥痛宗社沦亡,乞帅秦廷,号泣七日,秦哀公怜其忠,愤为赋无衣,兴兵救之,佐昭中兴其扶危定倾为治之,勋远光史志之详矣。鲁定公四十年,申包胥遂传子,以包为姓,包氏之实得姓始于此。汉有包咸者为世名儒,授职光禄大夫,汉帝赐九秩杖,入朝不拜,官至太师,著论语章句,以教太子,今所称包氏章句者此也。唐有包佶、包何、天宝六载同科进士,佶字幼玉,屡迁秘书监刑部侍郎,拜谏议大夫,御史中丞,封册阳郡公。宋仁宗时有包拯,字希仁者,性至孝操行不苟,年十八岁壮元及弟,仕至龙图阁学仕,历任州郡,爱民如子,其省刑薄税,去暴除奸,建立太子诸大事,皆载于肃奏议十卷中,享年九十,卒谥孝肃,天下称为:笑此黄河清焉。世居江南庐州府合肥县。至隆兴元年,包始仁公移居江西建昌府南城县包家坊,由选贡任福建上杭县儒学署县事。爱山水清秀,寄籍杭邑,故又为福建人。包氏子孙繁衍各分籍于晋、豫、秦、楚、川、粤等省。宋、辽、金、元以来,代有显者。明初,我先祖以武功授指挥千户世职,封武德将军,管理屯军,隶洮州卫,族居洮州新城,立茔域于城西王家山村前,城北、石山坡之东山后,由新城分移西乡长川、南乡张公寨,本宗又由长川徙流顺川之龙马沟门前。清朝定鼎,卫所悉沿明制。雍正年间,先万象公承袭世职,历任洮州卫前、中、后等所千户。乾隆十三年移西固同知。於洮州设洮州厅抚番同知,并另设武职,裁卫所各缺千户,旧营屯军归厅治理。从此,指挥千户,仅存世袭空名而已,其荫一房后又迁张雄寨居住。本宗于乾隆四十九年,由沟门前分居孙家庄暨宋家庄,而西南两乡族众,世代既远谱牒无存,末由详稽。其支派,兹谱谨就本宗次而序之,首诰命志皇恩也,次宗图明世次也,三茔域终有归也,四列传述各生平事蹟,前有承而后有继也,终之以家训,期后嗣子孙遵而循之,克绍先烈而咸以正无缺也,家庙一图暂俟诸异日焉,后有作者可无憾已。
  旨大清光绪二十一年岁次已未孟冬月吉日裔孙永昌谨识
  3.洮州丁氏族谱序
  益三余之搃角交也,入泮浚,每谓躯本乎天,人本乎祖,迴念祖功宗德,不胜业业而兢兢。丁酉春考凫池之世系,修邻里之家乘,踰月蒇
  事,嘱余代序,余不敏敢诩立言之不朽,然而阐发幽光,追溯前徽,亦理之必然者也,况益三与余更有通家之谊,爰不辞翦陋不抹冒昧为之,勉应以泚笔,竭忠而为谋。敢曰据事直书,期翰墨之永著;只求由今追昔,序天潢于不紊云尔。粵稽益三之先世,山东济南人也,他若梦松兆三公之瑞,刻木敦百行之原者,此年愈远而代愈湮,日愈久而派愈轻,固亦不必深考也,如守府衔玉书公者,益三之一世祖也,系出济南,派分襄武,因官迁洮,莅任临潭。洮水人民罔不詠仁而戴德。故公之爱民愈深而民之留公愈切。公于是遂家于洮焉。丁之氏不已有开必先于焉。
  相继而起者二世英三、佑卿二公者,中三公之令弟也。廪缺补名,累仁心存裕,后曹需,次输义,志有争先。惟中三公承先有象贤之德,明经膺鸿文之选,修身以忠诚为本,治家以孝悌为先。其于同族之秀而良者,供纸笔以课读,其于共井之贫且乏者,给衣食以恤难。公又与余之二世祖克菴公同膺清真教中掌教。徐引向善之路,宏开救苦之门。康熙丁丑年二公修理清真大寺,共输倾囊之金,旋起撑天之宇,举一切利济之事。知无不为;为无不力。书云:“树德务滋”,语云:“为善最乐”,公其有之。
  逮及三世,荩菴、良伯、海帆三公,或莅任游府;或抡选贡士;或补博士。弟子壎、伯、褫、仲、诚,乃文而乃武;金、昆、玉、季,更难弟而难兄。其尤著者,荩菴公,挕篆湟水,署事游戎,绩标赤管,紫诏宣镇边之勳,泽及苍生,黄驺著總戎之美。而公不惟汲汲于功名,时凛凛乎严慈,不出三日,竹报来平安之信,有怀二人,楮禀达定省之忱,既移孝以作忠,旋尽忠而全孝。古语云:“忠臣出于孝子”,其斯之谓欤。所最羡者,世袭土司杨公之女淑人杨太君者,盖臣公之淑配也。幼习女经,长娴姆训,贤儆鸡鸣,主中饋,而无愧眉齐鸿案,诚内助之有方;且也课子,披蒲肄业,苦助熊丸,画荻学台,功催萤案。母道能兼师道,恒言即是格言。所以四世祖有依桐、竹溪、仲令、岐罔、云纵诸公,慈训恪悖,展步鹏程,父命敬承,绘阁凤阁,追孙吴,景韩范,仿颜柳,仰钟王,俊彦时升,英才继起燕山之五桂森列,翰苑之五凤齐飞,门第愈高家声丕振。
  洎及五世,藜阁、明若二公,棠棣兢秀,兼树联芳,明若公夺锦廖序,食餼家,蜚声艺苑,擅美词坛,追指囷之高风,恪捧杖而爱日。以成人为己任,视宗党为一家,无讥刺与嫉妒,多忠告而善道。夫是孝无间于人言者,亦义旋称于众口也。若藜阁公幼勤蛾术,长习龙韬,采芹香于泮水,撷藻馥于黉宫,友于成性,勤俭传家。合擬其修,仲之梗概,殆双丁之流亚欤。
  暨于六世善亭、子承二公,文公之缣缃,少之时,几经充腹武子之韬略,壮之日一齐罗胸。至于奉新亲极冼淟之诚,睦族效割肉之均。课子以义方,待人以诚意,与人无競,与物无忤,种种懿行未易殚述。
  迨至七世对山、列三二公,一则从事武库,穿杨以展骥步;一则肄业文林,抒藻而鼓鹏飞。又若有兆鹏公者,乃二公之兄也。其生平不苟言
  ,不苟笑,为人诚悫,相貌特奇,雪案躳伏,雲路足登,追宗派,修家乗,凡善事义举,无不竭力为之。
  乾隆庚戌年,公与余之四世祖缉熙公同建义塾,树百年之奇材;宏开学田,启万间之广厦,济贫恤困,扶颠持危,修身本于诚正,待人必以厚忠,盖绰绰然有古君子之风焉。而且药舍青囊,济贫本济世之苦意,制精丹牡,医人即医国之见瑞。最堪钦者,年逾九十有三矣,神旺气充,如五十许人,以故丹颜苍鬓,荷纶恩于九陛;黄眉皓首,膺赐命于三更。康衢之叟,綘县之老,香山之图,洛社之会,于公复见之矣。若公者,真所谓盛世人瑞也。
  至于八世,砥如诸公,龙文虽云未复,而鸿图依然如故。孝行倍肫,孺慕独至,欢承菽水,时伸乌养之忱,景悲桑榆,默祈鹤算之永。
  迄于星垣公者,则益三之严君也。其生平以义制事,以礼制心,持身涉世,固卓卓然有可述者矣。回忆同治年,沧桑累变,兵燹频仍,公防守城社三载,未曾解衣。委办粮台,终日不遑假食。提宪曹甚见重也,赏戴五品蓝翎,仅先以千總补用,以其为出力鼓励也。平息后,建修社仓,鸠工不废于半途,稽查保甲,鸿规聿著于万全。此厅主叶公,累以尚义见许。乙未岁循河不靖,彼处有燎原之势,此地有垒卵之危而公善于调停,四境赖以无恙;精于筹画,一方因而独全。镇宪何确闻在事出力,以仅先千縂保举在案,旋蒙督宪陶亦以城防有功,在事出力,赏给六品军功。是真叠沐隆恩,头衔聿著,频应赏加,声价丕昭也。岂知公淡泊明志,效渔樵之大隐;耕读传家,绍陵阳之世风,纵知裕厚德于己身,自宜积厚福于子孙,于是明珠焕五色之光,香草撷七枝之秀,而公之令嗣有四焉:长男裕泰、字吉轩;次男裕谦,即余友益三也。三裕恒,字仲山;四裕节,字子贞,皆得充闾之庆,定出跨灶之英。而吉轩、益三,尤其特出者也。吉轩技贯双雕,著名于邻序,弓挽三石,旋矢志于鹰杨,所谓干城之选,腹心之望也,若夫益三置身图府,不辍囊萤之劳,壹志书林,时廑搏鹏之意,其作文也善于蓄势,如天马之行空。其作字也,善于挥毫,似游龙之戏海,觞怀赋物,依然纸贵洛阳,即景吟情,直教名高騒苑,博古则心醉六经,好学则癖爱三传。乗起凤腾蛟之质,具雕龙倚马之才,是以入庠于壬辰之岁,争看璧水起龙文,食气于乙未之年,定卜天池振凤彩,真席之珍国之宝也。岂知益三兄弟之人所不及者,不在文而实在孝哉。悲高堂之力衰,受杖流泣,畏炎夏之昆盛,扇枕尽心。子贞、仲山力田以供甘旨,躬耕不忘孝恩,以故弟恭兄友,家庭底于求和,巷议街谈,乡里共称仁孝,且也荀龙济济,薛凤珊珊。如元勲、元焜、元焯者,吉轩之贤嗣,元熙、元杰、元煇者,益三之令子,皆具神童之质,定是谪仙之才,异日泽躬儒林,绍书香于勿替,採花杏苑,守砚田而不荒者,不预可卜哉,是皆祖宗之培植,与我星垣公之贻谋有以致之也,伏顾兰芽毓芳,丕振骁将之世第,瓜瓞衍发,永绍鸿儒之家风,是余之后望也,谨序。
  叙次滴水不漏,藻采纷披,令读者如游山阴道上,接应不暇。
  敕授文林郎癸酉科举人,现任巩昌府洮州厅儒学正堂刘鹤年东皋甫拜读。
  儒学廪
  膳生砚愚弟敏步堂玉山甫顿首拜撰。
  儒学廩膳生砚愚弟丁启元辅周氏顿首拜书。
  儒学廩膳生后裔孙丁裕谦益三甫薰沐重录。
  4.宋氏家谱代跋
  余生吴中,吴中多世家谱牒宗祠,甲于诸邑。余少而习焉,以为寰宇之内当无弗然者,及游学北平,车辙所经其迹泯焉,则又以为是殆南土所专有者。年倭寇沸扰,余丧其故居,遂度陇而西,陇右累经兵燹,而致家世世族犹力保其文献,于敬宗牧族之道笃甚。
  临潭多江南移民,盖明初从军戍卫者,故家藏谱牒立宗祠,犹江南遗风;而宋氏原籍徐州,明代世袭指挥佥事。五百余年,书香不替,晚清临溪贤卿昆季主讲莲峰书院,且创建学校,弘育英才,从知君子德泽长矣!
  民国二十七年五月吴县顾颉刚读竟敬题

知识出处

临潭县志

《临潭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临潭县志(1991-2006)》做到了把握原则、客观真实,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遵循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秉笔直书,客观记载,突出了详近略远,着重反映了1991至2006的16年中取得的突出成就,脉络清楚,重点突出,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篇目有所创新,突出了地域和资源特点,彰显地方文化,突出地方特色,使志书具备了很强的资料性、科学性、可读性和学术性。

阅读

相关地名

临潭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