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临潭主要姓氏及其分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62002022000099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临潭主要姓氏及其分布
分类号: G112.42
页数: 3
页码: 777-779
摘要: 李、王、张、刘、陈、杨、赵、周、吴、金、范、宋、包、马、郭、秦、侯、魏、武、陡、房、朱、徐、孙、高、郑、冯、彭、袁、康、殷、杜、余、来、牛、邱、何、安、苏、汪、梁、贾、曹、石、阎、严、丁、吕、雷、韩、唐、雍、史、夏、祝、寇、饶、訾、孔、宫、褚、奚、洪、文、温、邢、辛等。临潭汉族主要来自明初。战事结束后,设卫屯耕,部分平叛将士戍守并定居洮州。如临潭金姓,史载为金朝兴后裔。后金朝兴随沐英出征云贵,牺牲于云南。金建兴、金鼎兴任洮州卫指挥使,留居洮州,为临潭金姓始祖。临潭姓氏中同姓不同宗的现象很多。李、王、张为临潭大姓,李姓人数居首,王、张次之。临潭姓氏分布除部分姓氏外,大部分姓氏分布全县各乡镇。
关键词: 地方文化 姓氏文化

内容

李、王、张、刘、陈、杨、赵、周、吴、金、范、宋、包、马、郭、秦、侯、魏、武、陡、房、朱、徐、孙、高、郑、冯、彭、袁、康、殷、杜、余、来、牛、邱、何、安、苏、汪、梁、贾、曹、石、阎、严、丁、吕、雷、韩、唐、雍、史、夏、祝、寇、饶、訾、孔、宫、褚、奚、洪、文、温、邢、辛等。
  临潭汉族主要来自明初。明洪武十二年(1379)洮州番族发动反明斗争,明太祖朱元璋派李文忠往筹军事,派沐英、金朝兴等平定。战事结束后,设卫屯耕,部分平叛将士戍守并定居洮州。如临潭金姓,史载为金朝兴后裔。金朝兴、金建兴、金鼎兴兄弟三人随沐英来洮,金朝兴监筑洮州卫城(现新城)。后金朝兴随沐英出征云贵,牺牲于云南。金建兴、金鼎兴任洮州卫指挥使,留居洮州,为临潭金姓始祖。洪武年间还有大批江南来洮的民屯农民定居洮州。明永乐元年成祖朱棣派李达镇守洮州,李达带领5600多名军士在洮州戍守屯田,并落籍洸州。临潭陡姓,据《中郎世裔宗谱》载:“先严口传,系陕西礼泉县李马村原籍,国初(清初)由陕贸甘,家于洮焉,至今已七世矣。”中国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1937年《西北考察日记》中写道“此间汉、回人士,问其由来,不出南京、徐州、凤阳三地,盖明初戡乱来此。遂占地为土著……当时金朝兴、李达秩最高……宋氏,明指挥佥事宋忠之后……若赵、若马、若杨皆自谓南京紵丝巷人。”顾颉刚先生还为宋氏家谱撰写跋文。明、清、民国时期又因各种原因迁来临潭的各姓,丰富了临潭的姓氏组成,构成了现有的临潭姓氏文化。而且现存临潭各地的明代以姓氏命名的政权基层组织一、旗、关,如陈旗、王旗、张旗、张汪堡、刘旗、朱旗、韩旗、郑旗、秦关等,是研究明代基层军事组织和政权组织的活资料。临潭姓氏中同姓不同宗的现象很多。李、王、张为临潭大姓,李姓人数居首,王、张次之。临潭姓氏分布除部分姓氏外,大部分姓氏分布全县各乡镇。如陡姓、饶姓、尤姓、宫姓、贾姓、雍姓、寇姓、訾、姓、奚姓、=姓分布于新城镇及其附近,殷姓居住于三岔的岳家河村、扁都村;祝姓主要分布于石门的鸦儿山,羊永的塔儿上村;夏姓主要分布于上西路的城关、术布等地;唐姓、洪姓主要分布于陈旗、古战、冶力关洪家庄;邢姓、辛姓主要分布于冶力关、八角;闫姓主要分布于长川马牌村、新堡、扁都、陈旗;严姓主要分布于新城、旧城、古战;=姓在冶力关=家庄。
  二、回族主要姓氏
  马、敏、丁、吴、牟、穆、苏、海、买、鲜、黎、张、王、李、赵、高、单、肖、杨、何、刘、折、冶、祁、华、苟、麻、付、乜等。
  临潭回族大姓主要是马、敏、丁三姓。临潭回族的来源,有史记载是明洪武十二年随沐英平乱迁徙而来。沐英本为回族,其部队中的部分回族因戍守屯田而留居洮州。当时洮州卫指挥使中就有回族敏大镛、丁能等。敏姓是临潭独有的姓,全国独一无二,天下敏姓出临潭。据敏姓老人传述,明洪武初年随沐英出征的敏姓三兄弟到临潭后,最小的留居在三岔乡敏家村,老二留居在长川乡敏家嘴村(另有一说留居在原扁都乡哈尕滩村),老大敏大镛定居旧城,原旧城城内官场为其居住地,现官场原址居住者大部分为敏姓,长川乡千家寨堡子为敏千户居地。敏大镛、丁能等还修建了新城西门、旧城清真寺。临潭海姓始祖海世澄,明洪武十二年其祖海天化、海天弼从李文忠征战有功,均受赐田于洮州新城达子箭营。
  临潭回族的迁入大概分三个时期,一是明代随军而来,如马、敏、丁等姓;二是清代同治年从临洮迁来有马、王、闫等姓;三是清末民国初年从张家川、巩昌、岷县、临夏迁移而来,如鲜、买、祁、付等姓。
  临潭回族中马、敏、丁姓为大姓。马姓、丁姓、张姓、李姓分布于全县各个回族聚居乡镇村庄。其中敏姓主要聚居于城关、长川敏家嘴村、原扁都哈尕滩村、三岔乡敏家村等;黎姓分布于城关、古战乡拉直村;苏姓居住于城关苏家庄村;折姓居住于新城南门河村;麻姓主要分布在三岔和新城;海姓主要居住在新城南门河;其余姓氏主要分布于城关、新城、卓洛、长川、羊永、流顺等地。
  三、藏族主要姓氏
  临潭藏族姓氏主要有杨、昝、侯、李、安、马、虎、海、牛、乔、孔。
  藏族本有姓有氏,但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大多数从事畜牧业,不上学读书,有的入寺当和尚,剃度为僧,诵经念佛,很少用姓氏,一般以佛教所取经名或法号代替而不用原名。藏族人名前冠以称呼,习惯不冠姓氏,小辈称呼大辈或平辈,一般先冠称呼后称名,如阿爸才让、阿尕东主才让、阿吉才让卓玛、阿吉拉姆等,都不冠姓氏。有的呼简称,前面冠称呼,后面呼简称。如阿爸扎西才让,可称呼为阿爸扎尕,不用全名,时间长了,就忘记了全名,只知道扎尕等。如果追根溯源,多数人已说不上自己的姓氏,个别祖上口头传授下来的还能说上姓氏。多数人还能说上自己的“草哇”(或称哇卡,一族的意思),只有卓尼杨土司原系西藏赞善王的后裔,本姓噶•伊西,明代正德年间第五代土司旺秀入京朝见,赐姓杨名洪。资堡土司永乐三年赐姓昝,从此就有了姓。藏族杨姓主要是随卓尼杨土司的姓为姓,侯姓、昝姓亦然。临潭藏族杨姓主要分布于新城、城关、卓洛等地。
  侯姓主要分布于流顺、新城、新堡、陈旗、龙元等乡镇。昝姓主要分布于新城、新堡资堡村等。孔姓主要分布于龙元乡龙元山村,冶力关乡。马姓主要在术布乡术布村、黄虎族村。安姓主要分布在长川,术布乡古战山。海姓主要分布在术布乡,古战山,石门东山。乔姓主要分布在长川等地。牛姓分布于全县。
  另在清同治年前,临潭还有水姓。据兰州大学水天同教授回忆:“我生在兰州,长在兰州,但论我家世却不是地道的兰州人,而是临潭(古称洮州)乡下的,在清同治年间逃难来兰的外地人。我小时候由祖母带着,家里人讲的是抹去棱角的洮州话。后来我家里也有人说兰州话了,那是我继母,但她的影响不大。”水天同教授生于1909年,是民国时期兰州著名人士水梓的大儿子,亦即中央电视台著名记者水均益的大伯父。水天同教授的回忆想必是可信的(《外语教育往事谈》www.english.com.旺旺英语学习网)。

知识出处

临潭县志

《临潭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临潭县志(1991-2006)》做到了把握原则、客观真实,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遵循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秉笔直书,客观记载,突出了详近略远,着重反映了1991至2006的16年中取得的突出成就,脉络清楚,重点突出,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篇目有所创新,突出了地域和资源特点,彰显地方文化,突出地方特色,使志书具备了很强的资料性、科学性、可读性和学术性。

阅读

相关地名

临潭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