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省级保护项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62002022000099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省级保护项目
分类号: G112.42
页数: 3
页码: 761-763
摘要: 临潭新城地区在端午节期间进行“十八位龙神”赛跑,俗称“跑佛爷”等活动。下午各路“龙神”汇聚东门月城子赶往隍庙大殿。沿街数万群众观看这一盛况。初五日,“十八位龙神”进行踩街活动,人们竞相挤到佛爷跟前,焚香叩首,燃放鞭炮,锣鼓喧天,号角齐鸣,规模之宏大,在甘南州内独一无二。祭祀完毕返至西门外,在此才正式举行“扭佛爷”活动。此时整个街道万头攒动,将端午节活动推向高潮。下午3点左右,在隍庙进行“告辞”仪式,由道士作法,念经告诫龙神,不得施行恶风暴雨,祝十八位龙神各回驻地,协力保护洮州地区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同时唱“花儿”、演大戏,以庆祝端阳节迎神赛会圆满结束。
关键词: 地方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内容

序号6编号II—2新城花儿会(龙神赛会)
  临潭新城地区在端午节期间进行“十八位龙神”(即明朝将领被当地群众奉为龙神)赛跑,俗称“跑佛爷”等活动。从农历五月初四开始,当地群众便忙碌起来,当日冶力关、羊沙、总寨、新堡、流顺等乡群众抬着龙神陆续进城,附近群众数千人鸣放鞭炮、烧香叩拜,虔诚迎接。下午各路“龙神”汇聚东门月城子赶往隍庙大殿。据传,哪家龙神(也叫佛爷)捷足先登隍庙,该地将风调雨顺,农业获得丰收。沿街数万群众观看这一盛况。同时各路花儿(山歌)歌手云集新城,在隍庙附近,进行赛歌,山歌场上人山人海。初五日,“十八位龙神”进行踩街活动,人们竞相挤到佛爷跟前,焚香叩首,燃放鞭炮,锣鼓喧天,号角齐鸣,规模之宏大,在甘南州内独一无二。初六日,“十八位龙神”按次序上大石山(又称朵山,在城西5华里处)进行传统的祭祀(禳雹)活动。祭祀完毕返至西门外,在此才正式举行“扭佛爷”活动。此时整个街道万头攒动,将端午节活动推向高潮。下午3点左右,在隍庙进行“告辞”仪式,由道士作法,念经告诫龙神,不得施行恶风暴雨,祝十八位龙神各回驻地,协力保护洮州地区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同时唱“花儿”、演大戏,以庆祝端阳节迎神赛会圆满结束。
  新城端午节庙会“迎神赛会”始于明代,源于江南“赛龙舟”,花儿会兴起于清朝雍正年间,是当地土生土长的风俗。临潭端午节“花儿演唱”是庙会与花儿熔铸于一炉的典型。近年,新城花儿会又有物资交流和风情旅游等新的内容注入,规模更加宏大。
  二、民间杂技与竞技
  序号10编号VI-1万人扯绳
  临潭县旧城地区(城关镇)每年元宵节期间的万人扯绳活动,是从古代沿袭下来的一种军中“教战”游戏。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后由军中传入民间,流传至今。据《洮州厅志》记载:“旧城民有拔河之戏,用长绳一条连小绳数十,千百人挽两头,分朋牵扯之。”其目的“以为扯势之胜负,即以占年岁之丰歉焉”。
  该项活动历代由旧城地区的商会组织,本着有钱的出钱、有物的出物、有力的出力的原则,筹集所需的经费和物资。新中国建立后,作为县内群众性体育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政府每年给予必要的赞助。
  扯绳活动是洮州元宵节数万群众共庆佳节的一种独特方式,在每年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晚上举行,每晚三局,三晚九局。来自附近各地的汉、回、藏各族群众身着艳丽的民族服饰,齐涌临潭县城。午后筹办者将重达8吨左右的钢缆绳放置十字街口,由群众推举“少壮”担任“连手”,将双方“龙头”(即绳头)联结,赛前将绳捆扎成头连、二连、三连、连尾(俗称双飞燕),绳全长为1100多米,主绳直径达14公分,参赛双方不分民族和男女老少,有数万人参与,成为世界扯绳史上绳之最重、直径最大、长度最长、人数最多的比赛。2001年正月十四日,中央电视台《走进西部》专题组受《中华民族》栏目的委派,专程到临潭就洮州万人扯绳活动予以现场转播,影响颇大,同年该活动申报批准载入上海世界吉尼斯大全。
  三、传统手工技艺
  序号19编号VIII一1临潭城关邱氏金属加工技艺序号20编号VIII—2临潭城关牛氏金属加工技艺
  序号21编号VIII-3古战申氏金属加工技艺
  清末,旧城牛建文,从岷县清水沟学来铜铸手艺,遂在旧城上郊口开设临潭第一家铜铸炉院,铸造铜锅、铜壶、铜火盆、铜火炉、铜罐、铜脸盆、铜瓦、铜香炉、铜佛等,从业18人。民国时,旧城郊口杨寿林、大庙河王朝英也相继开铜铸炉院,铸造铜锅等,唯牛建文炉院规模最大,名望最高。1949年建国前,牛、杨、王、邱4家炉院从业人员50多人。新中国建立后,在合作化运动中加入了集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牛氏后代和杨寿林炉院的邱广成,分办城关翻砂一、二场。
  古战申家加工技艺跟其他各家大同小异,工序分下料、溶解、制模、浇铸、打磨等,具体细节因属内部机密,故各家秘而不宣。
  序号22编号VIII—4临潭麻布制作技艺
  旧时,麻布生产在临潭东、南、北路农村很普遍。农民把所种的胡麻籽榨油,茎在水中沤数日后,捞出晒干,用刮刀(木刀)刮尽硬杆,其皮成为胡麻草,再上纺车纺成线,最后上织布机织成麻布。明清时期,麻布商品化程度不高,麻布基本都是家庭化生产,自产自用,用来做衣服、帐子、口袋等。到了清代后期,麻布商品化程度慢慢提高,专业工匠也增多起来,有了专门贩卖麻布的商人。到民国三十一年(1942)时,临潭的麻布生产达到年产30万尺。新中国建立后,麻布多为棉布所取代,逐渐失去其社会价值,产量不断下降,至1956年生产基本停止。
  序号23编号VIII—5洮砚雕刻技艺
  洮砚,与广东端砚、安徽歙砚并列为中国三大名砚,以出产在古洮州境内的洮河沿岸而得名,尤其以东路喇嘛崖(今属卓尼县)所产的“鸭头绿”最佳,素有“洮砚贵如何,黄膘带绿波”之评。早在唐代就有洮州砚匠所雕洮砚流传,宋神宗时列为朝廷贡品,明清及民国时期现临潭县的新城、扁都、陈旗、石门等地都有“砚瓦匠”专门从事洮砚雕刻。新中国成立后,产生了一批技艺超群的雕刻艺人,如苗存喜、刘文林等。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洮砚生产走向半机械化,工匠更多、产品更加丰富、工艺更加精致。
  洮砚造型丰富多彩,装饰图案有龙凤、花草、虫鱼、人物各具特色,雕刻具有很强的立体感和真实感。

知识出处

临潭县志

《临潭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临潭县志(1991-2006)》做到了把握原则、客观真实,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遵循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秉笔直书,客观记载,突出了详近略远,着重反映了1991至2006的16年中取得的突出成就,脉络清楚,重点突出,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篇目有所创新,突出了地域和资源特点,彰显地方文化,突出地方特色,使志书具备了很强的资料性、科学性、可读性和学术性。

阅读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