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江淮遗风--临潭龙神庙会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620020220000987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江淮遗风--临潭龙神庙会文化
分类号: G127.42
页数: 9
页码: 753-761
摘要: 明洪武三年,洮州从元归入明朝版图,明洪武四年置澡州军民千户所;明洪武十二年洮州十八族番酋三副使反明,占据纳鄰七站之地。朱元璋命征西将军沐英率军征讨,又命李文忠统筹军事。沐英到旧城,反军逃遁,明军追击,败西番于土门峡,取甘朵,擒获土官阿昌失纳,继而平纳鄰七站,生擒番酋三副使瘿嗉子等,“拓地千里,俘男女二万,杂畜二十余万乃班师”。同时筑城于“洮河之北,东陇山之南川”(今新城),并升洮州军民千户所为洮州卫军民指挥使司,辖五个千户所,归陕西都司管辖。少年时熟读经书,深明大义。
关键词: 地方文化 庙会文化

内容

明洪武三年(1369),洮州从元归入明朝版图,明洪武四年(1371)置澡州军民千户所;明洪武十二年(1379)洮州十八族番酋三副使反明,占据纳鄰七站之地。朱元璋命征西将军沐英率军征讨,又命李文忠统筹军事。沐英到旧城,反军逃遁,明军追击,败西番于土门峡,取甘朵,擒获土官阿昌失纳,继而平纳鄰七站,生擒番酋三副使瘿嗉子等,“拓地千里,俘男女二万,杂畜二十余万乃班师”(《明史•沐英传》)。同时筑城于“洮河之北,东陇山之南川”(今新城),并升洮州军民千户所为洮州卫军民指挥使司,辖五个千户所,归陕西都司管辖。
  明代洮州卫建立后,以聂伟、陈晖、杨林、孙桢、李聚、丁能6人为洮州卫军民指挥使,以后便实行汉、番、蒙、回共管地方事务的政策,随沐英西征而来的汉人陈晖、金朝兴、敏大镛等6人为指挥。朝廷下令将南京、安徽、江苏的汉人迁来洮州戍边屯田,史载:“移京无地农民三万五千户于诸卫所。”洮州群众至今传说其祖先是从南京紵丝巷迁来的,每年春节闹社火秧歌首先就唱:“正月里来是新年,我的老家在江南, 自从来到洮州地,别有天地非人间。”
  永乐元年,明王朝又命李达镇守洮州,李达是安徽凤阳府定远县昌义乡人,镇守洮州后一直未归,殁后葬于新城大石山下,其墓“李家坟”至今留存。南京紵丝巷人金朝兴、金鼎兴、金建兴,随沐英平叛来洮,后金朝兴征云南时阵亡,金鼎兴、金建兴定居洮州,世袭洮州卫指挥。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1938年在考査洮州时日记中写道:“此间汉回人士问其由来,不出南京、徐州、凤阳三地,盖明初以戡乱来此,遂占田为土著……若赵、若马、若杨皆自谓南京紵丝巷人,此间有民歌云'你从哪里来?我从南京来,你带的什么花儿来?我带的茉莉花儿来。洮州无茉莉花,其为移民记忆中语无疑也。”
  明代江淮遗风,在临潭城乡随处可见,撰写于1940年的《临潭县志稿》载:“洮州妇女’足趾上翘,鞋之式如之,即古所谓凤头鞋也',幼女发束双辫,垂于两肩,过十岁则一辫垂背,即嫁则束为高髻……新妇服饰格外艳丽,系银制抹额(俗名勒子),耳后插银花数对,髻上有银压簪,髻前插银牌垂珠之翠珥(俗名挑牌)。……衣必彩缎,袖及边缘,均绣花,下衣垂裙,项带银圈,胸垂银牌,均有铃铛下垂,配以牙签等物。行动则锵锵带礼。”顾颉刚先生在西北考査日记中写道:“至岷县足渐大,至临潭则更修长,其履尖上翘,所谓’凤头鞋’也。头上云髻峨峨,盖皆沿明代迁来时装束;经行人丛中,如入博物院,亦此生一快事。”
  从服装服饰,到日常用语;从节日神事,到民间民居;从跑旱船、扭秧歌、十八龙神进城赛会,到提灯会、焰火会、纸马舞等无不打上明代江淮遗风的烙印。
  临潭十八龙神,始于明代。据史料记载,明太祖乙酉洪武二年(公元1369)八月,朱元璋从统一全国的战略需要出发,表彰和激励有功将士,钦定功臣位次,敕命在江宁东北的鸡鸣(笼)山建立功臣庙,供奉徐达、常遇春、李文忠、胡大海、康茂才等21人,“死者肖像祀之,生者虚位以待”。在全国统一后,明太祖朱元璋将开国功臣敕封为“神”,敕命全国各地立庙祭祀。
  顾颉刚《西北考察日记》中指出:“临潭十八乡有十八龙神,其首座曰'常爷',即常遇春,其他亦并明初将领;但有足迹未涉洮州者,而如沐英立大功于此者转无有。盖此间汉人皆明初征人之后裔,各拥戴其旧主为龙神,以庇护其稼穡,与主之职位大小、立功地域无与也。”著名史学家王树民先生也在《陇游日记》中说:“明初于洮、岷一带曾大举屯田,其中当多常(遇春)、胡(大海)之部下,积久遂潜移默化,变为与此地方具有休戚关系之龙神。”
  对十八位龙神,民间还有不同说法,冶力关池沟常爷庙封神碑上所载与上表不同的有三位:敕封祥眼赤沙都大龙王淮安侯华云龙;敕封镇守西海感应五国盖国大郎都大龙王武殿章;敕封金龙龙洞宝山小吉龙王黔宁王沐英赐名文英。
  洮州十八龙神、庙宇、青苗会规模、马路列表第二节与龙神相关的历史人物简介
  徐达生于元代文宗至顺二年(公元1331),字天德,安徽凤阳人,世代务农,家境贫寒,从小胸怀大志,为人刚毅武勇。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1352),投朱元璋麾下,历经百战,屡建奇功。明王朝建立后,任徐达为右丞相,兼太子少傅。洪武十八(公元1368)二月,因“背疽”病逝。享年54岁,后追封为中山王,谥“武宁”,赠三世皆王爵,赐葬钟山阴。被群众奉为“陀龙宝山都大龙王”。
  常遇春字伯仁,回族。安徽定远人。生于元文宗至顺元年(公元1329),农民出身,家贫。他身材高大,勇力过人,擅长射箭。元顺帝至顺十五年(公元1355)四月投入朱元璋部,自请为先锋,后屡建奇功,勇猛无敌,解牛塘之围,攻克常州、池州。破宁国等多处州邑,元顺帝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朱元璋继吴王位,常遇春升任平章政事,后因功绩显著,拜为副将军,北伐中攻克许多州邑,破元都,西征太原,上伐北平、会州、锦州,取得大捷。洪武三年(公元1369),还师回到柳州河,突得暴病而逝。享年39岁。赐葬钟山之原,追封开平王,谥“忠武”。被群众奉为“总督三边常山盖国都大龙王”。
  李文忠字思本,小名保儿,生于元顺帝至元四年(公元1338),安徽盱胎人,是朱元璋姐姐的儿子。非常聪明,作战勇敢在诸将之上。洪武二年(公元1369)春,李文忠以偏将军随常遇春北征出塞,攻克上都,逼走元顺帝。常遇春病逝后,李文忠代理其职,攻克庆阳、太原。洪武三年(公元1370),拜为征虏左副将军,攻破元军取得大捷,被封为曹国公、大都督府左都督等,后屡建奇功。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洮州十八番族叛乱,李文忠与西平侯沐英合兵征讨,首战土门关,敌败走,追至洮州,生擒阿昌失纳,酋长三副使瘿嗉子等,在东陇山的南川筑城(即今新城镇),置洮州卫,留军镇守。回京后,还掌大都督府兼领国子监事。洪武十六年(公元1384)二月病逝,享年46岁,追封为岐阳王,谥“武靖”。被群众奉为“威震三边朵中石山镇州都大龙王”。
  胡大海字通甫,回族,濠州虹县(今安徽泗县人),生年不详。朱元璋在滁州起兵,胡大海投奔,命为前锋,从大军渡江,积有战功,遂以功授右翼统军元帅,宿卫帐下。后跟随大军攻破宁国,拔取徽州,败元军杨完者,升为枢密院判官,随之攻占兰溪,升任佥枢密院事,进攻诸暨,平定处州,攻破信州,又升任为江南行省参知政事,镇守金华。及下严州,苗将蒋英、刘震、李福投降,胡大海收入麾下,后三人谋反,蒋英以大槌击大海脑门而亡。死后被追封为越国公,谥“武庄”。被群众奉为“洮河威显黑池都大龙王”。
  郭英生于元顺帝至元二年(公元1336),安徽凤阳人,元顺帝至正十四年(公元1354),随其兄郭兴投朱元璋,颇得信任,充帐前值宿侍卫。以后屡建奇功,升任河南指挥使。洪武九年(公元1376),移镇北平镇守。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召还南京,升任前军都督府佥事。后随付友德远征云南,平蒙化、邓川等地,因平云南有功,被封为武定侯,镇守辽东。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随耿炳文备边陕西,任副将,平息了沔县叛乱。建文四年(公元1402),燕王朱棣攻陷南京,自立为皇帝,郭英被罢官归第,永乐元年病逝,终年67岁,赠封为营国公,谥“威襄”。被群众奉为“普天同知感应都大龙王”。
  康茂才字寿卿,生年不详,湖北蕲春县人。少年时熟读经书,深明大义。元末,康茂才结义兵保乡里,后率部投靠朱元璋,被任命为秦淮翼水兵元帅。在跟随朱元璋的征战中,建有战功,先后被任为都水营田使、帐前亲兵副指挥使、金吾侍卫亲军都护、同知大都督府兼右率府使。洪武元年(公元1368),随大军取汴梁、洛阳、陕州。洪武三年(公元1370),又随大军西征定西、取兴元,在还军途中病逝,被追封为薪国公, 谥“武康”。被群众奉为“东郊康佑青龙宝山都大龙王”。
  朱亮祖湖北薪春人,生年不详,元末各地群雄起兵反元,盗匪乘机为患地方,朱亮祖组织当地义兵保卫地方,被元廷授予义兵元帅。朱元璋起兵后,被数次擒获,后跟随朱元璋,战功卓著,被升任为浙江行省参政。洪武三年(公元1370)封朱亮祖为永嘉侯。洪武八年(公元1375)同付友德镇守北平,后回京都屯田、巡海道。后因所作违法事很多,被人上报朝廷,其反诬知县道同,并被错杀,朱元璋知后于洪武十三年 (公元1380)召回京,被鞭死。朱元璋以侯爵礼葬之。被群众奉为“南部总督三边黑磁都大龙王”。
  花荣安徽怀远人。自幼好武,胸怀壮志。元顺帝至正四十三年(公元1353),朱元璋由武当回金陵时,路遇花荣,遂慕名而投奔朱元璋,在跟随朱元璋之后,屡建奇功。陈友谅攻采石矶时花荣为太平府守将,陈兵深夜偷袭太平城,花荣疏于防备,而使陈兵四面围困,花荣领兵出击,屡战不利,是月十九日,陈兵杀入府中,花荣被钩索缚住被擒,宁死不屈,被陈友谅众军乱箭射死,死时39岁,追封东邱郡侯。被群众奉为 “四季九汉降虏护国赤察都大龙王”。
  成世疆生卒年月不详,原籍应天府紵丝巷人。元末避难,全家流浪,逃至洮州甘沟村落户。父母早亡,家贫不能自给。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平西将军沐英平定番地十八族叛乱来洮州,便投入沐英部下。后跟随沐英平定云贵。云、贵、川平定后,解甲归田,行至西固腾腾桥(即邓邓桥),为流寇所害。被群众奉为“成沙广济都大龙王”。
  韩成生卒年不详,安徽虹县人,娴水性。原为巢湖水军头领俞廷玉部下。元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3)七月,朱元璋和陈友谅大战于鄱阳湖,朱元璋孤舟被围,在危急时刻,韩成挺身而出,与朱元璋更换衣服,而使朱元璋得以脱逃,韩成为保将士性命投水身亡。后朱元璋感其忠勇而追封为高阳侯。被群众奉为“水司杨四将军都大龙王” 。
  安国又称安世魁,陕西武功人,群众称为“五国爷”。曾在沐英军中任左哨游击,明洪武十年,邓愈为征西将军,沐英副之,进军川藏,马到昆仑,作沐英部先锋, 先后平定收复藏族五部落,在一次战斗中阵亡,相传阵亡地点在白石山。群众奉为 “镇守西海感应五国都大龙王” 。赵德胜安徽凤阳人,原为元义兵长,后弃元投奔朱元璋,为帐前先锋。功勋显著,后随朱元璋破安庆水寨,克九江、南昌,授会江南行枢密院事。与邓愈等共守南昌。陈友谅举兵来攻,城且破且筑,亲督军士,暮坐城楼督战,腰中一矢而亡,年三十九岁。死后追封为梁国公。被群众奉为“赤沙温卜都大龙王”。
  张德胜安徽合肥人,投奔朱元璋后,立有战功。陈友谅进攻龙江时,张德胜率舟师迎战打败陈友谅,在采石矶大战中阵亡,朱元璋追封为蔡国公,谥“忠毅”。被群众奉为“祥眼赤沙都大龙王”。
  在十八位龙神中,属明代人物的13人,其中封王的3人,封公的5人,封侯的3人。属于神灵的5位。
  第三节龙神庙会
  临潭龙神庙会遍布全县各乡村。每年从农历正月初九开始到九月中旬,庙会会场几乎不断。
  临潭主要龙神庙会分布情况表新城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龙神赛会,是县内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地域最广的庙会。
  临潭县新城端午节赛神会的传统民俗活动,约始于15世纪中叶,迄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居住在新城、流顺等地附近的先民们,把他们所崇敬和供奉的“龙神”偶像,于端午节集中抬到新城隍庙,供大家瞻仰、祭祀,随之各地竞相效仿,就形成了洮州的十八位“龙神”齐集新城的端午节龙神会。
  端午节赛神会,共分3天进行。除在隍庙内及周围由各地民歌歌手不分昼夜赛唱“花儿”,庙内戏台和新城文化广场唱戏助兴外,主要活动就是赛神。
  第一天叫“跑佛爷”(洮岷民间“神”、“佛”不分,概念模糊,统称“佛爷”)。各路龙神于当天陆续来到城郊,由各自的“接迎会”接待,并举行“献羊”仪式;下午集中到东门月城内,经县知事(后为县长)或商会首脑举行“降香”仪式后,各自抬起神轿竞跑,以最先跑到终点——隍庙大殿入座为胜。
  第二天叫“踩街”。各路龙神张起自己的全副銮驾、仪仗,包括四面(有些只有两面)开道锣,四至八对三角形火焰牙边青黄龙彩旗,一对两米来长大铜号,一对唢呐,轿前为各庙会会首、提领等老年人执香,轿后为“万民伞盖”和有神衔的大毒旗衔幡按座次先后下庙到前后两街缓慢游行。各街居民商户店铺在神轿经过时鸣炮焚香表示供奉欢迎,然后返回隍庙登殿重新入座。
  第三天叫“上山”。于拂晓时候,各路龙神由舆夫舁之,到城西北大石山(即朵山)禳雹祛灾,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中午陆续下山,到西门外岔路口 “扭佛爷”,下午返回隍庙,黄昏时下庙,由原路返回,完成了龙神赛会的全部过程。
  群众传说,这三天的赛神仪式是重演当年将帅们带领自己的麾下攻城略地的事迹。第一天表示兵临城下,各路将帅奋勇杀敌,一举攻入城中,守城敌军望风披靡;第二天踩街表示视察城防、宣示军威、捕剿余孽、安抚民众等过程;第三天拂晓,闻报有敌情,于是登高视察,准备迎敌,敌闻风而逃后进城商讨防守事宜,并于当晚各返防区的实战过程。
  临潭最大的龙神庙当属旧城“五国爷庙”,坐落在今城关镇城内村。全称“镇守西海感应五国都大龙王庙”。庙内所供龙神为明初征洮的安世魁。王树民先生1938年考察古战村时见到“有龙王庙一,曰’镇守西海感应五国都大龙王'西海者青海也,龙王据称为安世魁。安氏之事迹未详,要之当与明初移民屯垦有关”(《陇游日记》)。
  据传,安世魁原籍陕西卫后所(今武功县)人氏,熟读经史,精通武艺,科中武举,文韬武略集于一身。曾选用红水营游击,有功特授成都府指挥。明初到达洮州旧城,戍边屯垦。后在安抚甘青交界之处的乔科喀松、昂巴昂哇、左格尼玛、果洛孛撒、循化南番等五大部落,在班师返洮途中,经九条岭白石崖,遭流寇袭击身亡。明太祖朱元璋嘉其开疆拓土、镇洮守边有功,敕分“镇守西海感应五国都大龙王”。位列洮州十八龙神之一。将督司署衙改为龙王庙,都司署衙移至城内东街(今城关五校内),将原来供奉“兴云布雨龙王之神位”的龙王庙(在城关青崖龙头,今城关粉条厂老庙处)作为安公龙王之行宫。
  1986年,临潭、卓尼等地群众积极筹资,在大庙原址新建了“洮州农民文化宫”。占地面积66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余平方米。正殿为传统木结构寺庙楼宇,高为42.8米。正门别具一格,斗拱、挑檐,落彩浓艳。现在已成为集神庙、娱乐、文化活动于一身的场所。
  第四节龙神庙会的文化内涵
  黄叶菜,黄又黄,洮州是我的老故乡,大大小小做生意,男男女女浪会场……看那杂货摊,看那大饭庄,东边儿来的马,西边儿来的羊,还有学生演新剧,还有老先辈把戏唱;穿武装的中央军,穿褐衫的是老乡;别说尽是西番婆,也有乡下大姑娘。衣服虽不同,面目都一样,问他来此干什么?无非还是浪会场。前拉后扯进馆子,吃了杂碎喝了汤;身边零钱别花完,买些果子买些糖,等到晚上回家去,恭恭敬敬奉爹娘,要请老人尝一尝。
  ——李安宅、于式玉《黑错、临潭卓尼一带旅行日记•洸州歌二》临潭龙神庙会,集庙会、集会、娱神、娱人于一身,在临潭大地上传承、流转,成为生活在临潭大地上汉藏人民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是在洮州这块土地上由洮州人民抚育、成长、壮大起来的独特文化现象。
  美国学者菲利普•马格比说:“每一种文化都包含了某种形式的宗教。”(《文化的历史投影》)甘南地方史志专家王俊英先生在《古洮州纪事》中说:“洮州民性耿直、朴素,因先代多系明代将领之苗裔麾下军士,后世因怀念祖上开国定鼎勋业,依据明太祖关于徐达、常遇春等开国将领配享太庙的诏书所示,将徐达尊为新城龙神,常遇春为冶力关、成世疆为甘沟、李文忠为端阳沟、胡大海为南路等十八位龙神,期冀诸将生曾为人杰,死必为神灵,庇佑一方之平安,稼穡之丰收,消灾弭祸,遂演为每岁端阳节肩抬这些偶像大轿远距离赛跑之龙神赛会。虽然粗狂,却也古拙。其规模之宏大,场面之壮观,各族人民雀跃之状,为湘鄂在端午盛况所不及。既有凭吊先烈、祭祀祖宗之寓意,亦有怀旧温故,振奋后来人的含义。”(《甘南报》1989年8月5日)龙神庙会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形成的,开始之初,只是表达了对明代开国功臣们的怀念。从隆重的节日气氛中不难领略到人们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美好生活的憧憬。到后来它又呈现出一种宗教盛行的社会现象,善男信女们逢庙会烧香点灯祭祀,叩求神灵护佑的独特风貌。洮州人在传统宗教文化中汲取养分,获得有用的知识,在历史风雨磨砺中培养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能力,形成了洮州人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艺术观。由于洮州人勤劳质朴,因而自立意识很强。洮州人在严酷的自然环境里,以这种宗教精神为依托,以温饱为第一要务,以强烈的抗争精神面对大自然带来的灾害,从而成为洮州人在高寒阴湿地带得以繁衍生息的精神支柱。
  龙神庙会,随着历史和社会的发展,它又成为物资交流、商贸往来的场所。不但满足了汉藏人民的精神生活,更促进了临潭各族人民的物资交流与物质生活。给传统的神会注入了新的内容和活力。
  与龙神庙会文化相伴随的是社戏和花儿会,辛勤劳作的临潭人民借庙会之机尽情娱乐,借娱神之机以娱人,充分享受精神文化生活。
  遍及全县一百多处的庙会,几乎每月都有,众多的人文景观所赋予的丰厚文化内涵,是开发人文旅游的潜在优势。其间的民间工艺、庙会、传统民居、民间体育、民间传说等都是全县经济文化发展的有利因素。用新思想、新思路去研究指导民俗的健康发展,必将带动全县经济文化的大繁荣。
  龙神庙会文化已经渗透到每个洮州人的血液中,人们把庙会作为寄托情感和释放精神愉悦的理想场所,这是历史的积淀、是过去古老生活的一个折射和反映。更重要的是交流了各民族的思想感情,促进了各族人民的团结。临潭龙神庙会是人民在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知识出处

临潭县志

《临潭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临潭县志(1991-2006)》做到了把握原则、客观真实,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遵循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秉笔直书,客观记载,突出了详近略远,着重反映了1991至2006的16年中取得的突出成就,脉络清楚,重点突出,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篇目有所创新,突出了地域和资源特点,彰显地方文化,突出地方特色,使志书具备了很强的资料性、科学性、可读性和学术性。

阅读

相关地名

临潭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