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物传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620020220000983
颗粒名称: 第一章 人物传记
分类号: K825
页数: 15
页码: 675-689
摘要: 殷振国,汉族,临潭县三岔乡人。1958年反封建扩大化时受到批斗,1962年经济恢复时期由县政府指定为南门河清真寺开学阿訇。曾任甘南州第九届人大常委会委员,三、四届临潭县政协委员,五届政协常委,甘南州伊斯兰教协会三届副会长,临潭县伊斯兰教协会三届副会长等职。1985年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全省民族团结先进个人”。1990年病逝,享年73岁。1959年赴台湾收购珊瑚,经在台湾国民政府任职的华西大学同学证明恢复了国民党党籍,收用于台湾国民政府国防部。委派到印度支那情报组工作,军衔为少校。后迁居尼伯尔加德满都,晋升为少将军衔。1990年6月退休,1994年1月病故,享年73岁。
关键词: 人物 人物传记

内容

殷振国(1931-1990),汉族,临潭县三岔乡人。
  1960年4月任新洮公社书记,1961年12月任牙关公社副书记,1963年2月任范家嘴公社副书记,1966年2月任羊沙公社书记、管委会主任;1970年至1976年任长川公社管委会主任,长川公社党委书记,新城公社管委会主任、新城公社党委书记;1976年10月至1980年12月任临潭县革委会副主任;1980年12月至1987年11月任临潭县九、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主任。
  他思想正派、工作大胆、坚持原则,平易近人,善于团结同志,群众观念强,为困难群众、五保户解决了许多燃眉之急。
  敏学真
  敏学真(1917-1990),回族,临潭县新城乡南门河人。1929年,因地方变乱亲人全部罹难,他只身到临夏等地念经。20世纪40年代初,在新城南门河清真寺开学的西北名阿訇肖阿訇处求学,后又转赴宁夏固原,拜名阿訇东西姆哈吉为师,继续学习经典,深得哈吉的器重与信任,学成后在该寺担任掌学(二学)阿訇。1944年回家探亲,正值南门河开学阿訇辞学,经众亲友及乡老再三挽留,并征得尕西姆哈吉的同意,应聘任南门河清真寺开学阿訇。1947年应旅居岷县南川的洮州人之聘,任南川清真寺开学阿訇,常与时任岷县南关大寺开学的丁振邦阿訇(大学阿訇,1936年与长征至岷县哈达铺的朱德促膝长谈,并给红军帮了不少忙,阿匍系临潭县长川村人)相互学习交流,受益匪浅,多次在南关大寺主麻日宣讲卧尔兹,在岷县回族群众中有一定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在岷县积极参与宣传和推动土改运动,六二军进川前在岷县休整期间,大力宣传了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促进了拥军爱民活动。1952年回临潭任三岔敏家清真寺、哈尕滩清真寺开学阿訇。1958年反封建扩大化时受到批斗,1962年经济恢复时期由县政府指定为南门河清真寺开学阿訇。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曾两次出任南门河清真寺开学阿訇。曾任甘南州第九届人大常委会委员,三、四届临潭县政协委员,五届政协常委,甘南州伊斯兰教协会三届副会长,临潭县伊斯兰教协会三届副会长等职。1985年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全省民族团结先进个人”。1990年病逝,享年73岁。
  丁玉璞
  丁玉璞(1911-1993),又名峙山,回族,甘肃省临潭县汪家嘴村人,出生于1911年(清宣统三年)。读华西大学预科时参加国民党,以后经商,做返运牛马生意,多年往返四川省石渠到甘肃洮岷二州。1951年春,在石渠县组织雇佣驼牛千匹支援进藏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八军驮运军需物资,同时组织雇马百匹送进西藏工作人员,1951年秋到达拉萨。1955年前往印度经商,侨居印度噶佗堡,并赴麦加朝觐。1959年赴台湾收购珊瑚,经在台湾国民政府任职的华西大学同学证明恢复了国民党党籍,收用于台湾国民政府国防部。委派到印度支那情报组工作,军衔为少校。后任支那情报组组长,被授予总统忠勤勋章(250446)及陆军总司令部发的宝星奖章(26007)和景风甲种奖章(AI0110)。后迁居尼伯尔加德满都,晋升为少将军衔。1990年退职,1993年底在尼伯尔加德满都去世。
  彭尚义
  彭尚义(1922-1994),字养天,男,汉族,临潭县城关镇城内村人,生于1922年5月。1944年毕业于临洮师范,1945年起任临潭县旧城第一中心国民学校校长(现城关镇第五小学),并兼任隍庙街女子国民学校校长。1949年9月参加了临潭县和平解放。新中国成立后,他以更饱满的热情投身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1951年任临潭县抗美援朝分会副主任,由于他积极宣传,广泛发动,带头捐献,全县超额完成了省上下达的任务,受到表彰奖励,为抗美援朝胜利作出了贡献。1954年3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任命为甘南藏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委员,同年任临潭中心学区校长,同时兼任东街小学校长、县教育工会副主席等职务。1957年下放后回家务农,1978年落实政策平反后,在临潭城关镇第四小学任教。他从事教育工作几十年,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从严治校,教书育人,在教育战线上辛勤耕耘,培育桃李。同时潜心于临潭文史、县志编纂和资料搜集,多篇文章刊登于县文史资料丛书中,他热爱书法,笔迹苍劲、字体俊秀,书法作品多次在州、县比赛中获奖。
  1980年调临潭县政协,任政协常委。1990年6月退休,1994年1月病故,享年73岁。徐述达
  徐述达(1933—1995),汉族,临潭县总寨乡人,1952年参加工作。
  1972年9月任临潭县革委会生产指挥部党委副书记;1976年10月任县计划委员会主任;1979年1月任中共临潭县委常委、纪律检査委员会书记,1987年任中共临潭县委副书记;1990年1月起任中共临潭县委常委、临潭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他作风民主,待人诚恳,团结同志,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好评。
  夏让仓
  夏让仓(1918—1996),藏族,侯家寺色赤四世夏让仓活佛。1918年生于卓尼县洮砚乡达勿村杨姓人家(即策墨林•阿旺次臣家族),俗称杨佛爷。7岁出家入临潭阎家寺为僧,拜师学习经文。1933年15岁时经九世班禅卜算,遴选为三世策墨林哇活佛的转世灵童之一,在掣签时未能认定。值此之际,临潭县侯家寺三世夏让仓活佛赴内蒙弘法,被当地僧众挽留未归,后圆寂于内蒙,于是时任侯家寺总法台的高僧宋堪布去南京参加蒙藏委员会会议时,请求九世班禅为侯家寺和阎家寺卜算转世灵童,经九世班禅认定,即被确定为侯家寺三世夏让仓的转世灵童,在宋堪布、侯家寺僧正侯世麒、昝土司昝善庭、卓逊杨土司杨万青的主持下迎请至侯家寺坐床,由于他两耳长有肉耳,僧俗群众称他为夏让那余仓(即四个耳朵的活佛)。1938年被寺院送往拉卜楞寺学经。
  改革开放后,他当选为拉卜楞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曼巴扎仓(医学院)法台,协助嘉木样大师管理寺院,为拉卜楞寺的恢复修建、重振拉卜楞寺学风作出了贡献,深受嘉木样大师、贡塘仓大师的赏识。同时还当选为甘肃省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夏河县政协常委等职。1996年7月在拉卜楞寺自己囊欠圆寂,享年78岁。灵塔现供奉于侯家寺经堂。
  马旦贝坚参
  马旦贝坚参(1940-1996),藏族,卓尼县夏果村人,1946年被认定为玛奴寺院九大活佛传承系统之一的卡车巴•来西嘉措的转世灵童,并于当年迎请至玛奴寺坐床,后在寺院研习经典。1958年推荐到西北民族学院学习,1961年在甘南州政治学校学习一年,1966年在卓尼县完冒乡尕夏村参加生产劳动。1982年寺院恢复开放后重新回到寺院主持佛事活动。曾当选为甘肃省佛教协会理事、甘南州佛教协会常务理事、甘南州政协委员、临潭县政协常委等职。1996年7月圆寂。
  苏少卿
  苏少卿(1911—1997),汉族,临潭县城关镇杨家桥村人。7岁入城关城内宋家私塾,后又入小嘴庙私塾,受教于汪映规(字少苏,扁都红崖村人,清末举人)和宋育宸(宋师孔)诸先生门下,在汉赋、唐诗、宋词等古典文学方面打下了深厚的基础。1926年和同乡王鼎(王禹九)一道远赴西安,考取了西安中山中学,学习两年后因兵变动乱,又转道远涉北平,受到在北京大学地质系上学的同乡赵明轩的迎接,在北京稍作息整后,于1929年考入北京辅仁大学历史系,期间亲自参加了“十二•九”学生爱国运动,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并南下南京,向国民政府请愿,苏少卿和其他甘肃籍学生受到了民国元老于右任的接见,并参观了中山陵、明孝陵等古迹,在南京逗留三日后被遣送回北平。抗战时北平沦陷,苏即偕夫人冯佩华回到临潭。此时他受县政府委托,创办了阳巴小学,被任命为校长,其夫人冯佩华、周屏之等为教员,培养了一批汉、藏学生,开启了洮河沿岸的民智。
  新中国成立后,他积极参加了土改工作和街道工作,1954年当选为旧城市副市长、县人大代表,1956年当选为甘南州政协常委,1957年担任临潭畜牧兽医站站长。“文化大革命”中下放劳动。1978年恢复工作,被分配到县文化馆工作。后又当选为县政协常委、州政协委员。
  丁士元
  丁士元(1914-1997),字子亨,经名穆罕默德•沙力亥,男,回族,临潭县城关镇人。1920-1935年在甘肃省临潭县私立第四高小、兰州公立第一中学读初高中。1935年至1942年,在临潭县立旧城第二小学任教。期间于1938年至1939年两届岷县专区运动会上,夺得了十项全能冠军,获得了“中华健儿”的光荣称号。1942年至1948去青海省转入政界,任青海省政府建设厅科长。1948年至1949年任青海省大通县县长,为官清廉。为贫苦百姓做了许多实事,被称为“丁青天”。1949年青海解放期间率领大通县政府全部工作人员起义,欢迎解放军进驻大通县,被留任解放后大通县副县长,本人因病请求回乡。1950年至1958年任临潭县私立启西女校校长,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一大批妇女干部,1958年因反封建斗争扩大化受株连划为“右派”,又以“历史反革命”罪蒙冤入狱8年。1978年冤假错案得以平反,聘为县政协委员。任职期间做了大量维护民族团结、安定地方秩序方面的有益工作,得到了县、州两级政府领导的重视与好评。同时还担任了西道堂民族教育的领导工作,为培养许多宗教人才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酷爱书法,在甘南州书画界享有盛誉。他的书法作品在湖北举办的全国政协主席书法展览会上荣获了参展奖。在甘南、临夏、临潭地区凡是认识的人家几乎都有他书写的条幅悬挂在堂。
  同时他又是一位诗人,许多诗篇被选登于临潭出的《山花集》里,部分诗作收录刊梓于《士元诗抄》。
  敏政
  敏政(1945-1997),回族,临潭县城关镇上郊口人,1964年参加工作,197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4年在临潭县文化馆工作,1966年4月至1971年7月,在临潭县扁都公社、三岔公社当干事,到第一线从事农村工作;1971年8月在县红专任教师;1972年在革委会政治部任干事;1975年任长川公社党委书记、革委会主任;1978年2月先后任县委常委、县革委会副主任、县委副书记;1979年9月至1980年8月在中央民院干训部学习;1983年10月任中共临潭县委副书记、县长。在临潭工作期间,跑遍了全县的山山水水,他善于调査研究,随时掌握县情、民情,为改革开放初期的临潭各项事业的发展做了大量有益工作。
  1986年1月任甘南州副州长,在任甘南州副州长期间,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积极倡导民族团结,关心佛教上层人士,深受民族宗教界知名人士拥戴。
  1991年12月调任临夏州州长,上任伊始,经常深入东乡、积石山、临夏县等贫困地区,亲临春耕生产第一线,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为造福临夏人民,积极呼吁,争取了南阳引水工程项目,解决了东乡等县群众的吃水难问题。
  1993年8月调任甘肃省委统战部副部长。1997年2月因病治疗无效在兰州逝世,时年52岁。
  赵剑峰
  赵剑峰(1930-1998),原名赵景普,男,汉族,临潭县龙元乡王家坟村人。毕业于甘肃革命大学(延安革命大学甘肃分校)。1949年9月参加工作,担任中学语文教学工作。历任磨沟学校教导主任、临潭县第一中学副校长、校长兼党支部书记等职,中学高级教师,并任临潭县政协常委、甘南州政协委员。任教40多年“桃李半甘南”。1991年9月,由甘南州人民政府授予“优秀德育工作者”荣誉称号。1994年8月离休。
  工作之余,爱好诗词创作,任甘肃省诗词学会会员。1986年与李英俊、刘光远等人共同组织发起民间诗词团体东陇诗社,担任首任社长,得到省、州、县各级组织的大力支持,先后印刷发行诗集《山花集》、《东陇诗选》十余期,与省内外其他诗社多有交流,成为当时甘肃省内影响较大的民间诗词团社,繁荣和推动了地方诗词文学艺术创作。
  擅长书法,尤长于行草书,多次参加省内外各种展览,作品被怀素草书研究会、郑州黄河书画院、兰州聚文社以及日本、新加坡多家机构和个人收藏。
  曾森
  曾森(1934-1998),汉族,甘肃省榆中县人,中共党员,1955年6月参加工作。从1970年10月起先后任新堡公社党委书记、城关镇党委书记,县政法委书记。1979年2月任临潭县人民检察院代理检察长、检察长职务。1988年4月14日当选为政协临潭县六、七届委员会副主席。1992年4月退休,1998年4月29日因病逝世。
  宁文焕
  宁文焕(1938-1999),男,汉族,临潭县城关镇古城村人,长期在临潭二中任教,中学高级教师。
  在中学任教期间,主要担任语文及音乐、美术课的讲授。他不但在汉语方面有扎实的功底,而且在音乐、美术方面有较高造诣。他的书画多次参加全国、省、州、县的各类大奖赛,并获奖,是一位涉猎广泛、知识面广的多面手学者型中学教师,在省内外享有盛誉。
  在繁忙的教学之余,一直致力于洮州“花儿”和洮州民俗研究。1992年他的个人专著《洮州“花儿”散论》由甘肃民族出版社正式出版,对洮州“花儿”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首次把“洮州'花儿从“洮岷州'花儿中分离出来,使洮州“花儿”自成一体,作为“花儿”的一个主要流派发扬、传唱。《洮州“花儿”散论》就洮州“花儿”的渊源、特点、内容、形式、曲令、衬词、“花儿”会、“花儿”把式、“花儿”演唱以及审美情趣,搜集整理与研究等问题进行重点论述,为全面研究临潭人文、民俗文化和洮州“花儿”提供有价值的历史资料,是甘肃省“花儿”研究领域的力作。在《甘肃当代文艺五十年》一书中对他的研究成果做了高度的评价。
  他为人热情,交游广泛,经常参加各类州、县组织的社会活动,曾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甘肃分会会员、甘南州文联音乐舞蹈协会会员、甘肃省民俗学会副秘书长、临潭县文联副主席等职。曾在省内外报刊发表歌曲、民歌、民俗文章40多篇(首)。1999年去世,享年61岁。
  王维堂
  王维堂(1926—2000),汉族,字秉钺,临潭县新城乡东街村人,出生于基督教家庭,少年时在岷县读完了小学、初中、高中学业。同时入教会学校,在其父王汝器(在京基督教《真理报》任主编,部分赞美诗的编写者、牧师、曲作家)和岳父(周珍,岷县人,西北基督教总监事、牧师)的教诲下研读了大量基督教经典,在教义学上有一定造诣,并自学了中医典籍。新城教堂批准开放后,他作为长老主持教堂的宗教活动,并当选为临潭县政协常委。1996年临潭县基督教“两会”成立时当选为“两会”副主席、副会长,分管东南片的教务工作,同时被省上按立为牧师。他在主持教务的同时,开中医诊所为群众看病。
  敏钟山
  敏钟山(1904-2001),回族,临潭县城关镇人,乡人称为尕敏师傅,少年入私塾,受教于汪应规等先生门下,练就一手小楷书法。青年时被启西小学、国民第三小学聘请为教师,为临潭县培养了一批学子。书法作品在州县展评中多次获奖。1950年参加了临潭县各族各界代表大会,并当选为临潭县政协委员。1953年参加了剿匪争取团,争取参匪人员40多名。1956年积极参加了公私合营。他作为县政协委员,带头维护民族团结、教派团结,在群众中宣讲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为地方的安定团结作出了贡献。
  王守德
  王守德(1937—2001),男,汉族,临潭县新城乡西街村。1956年考取甘肃省高等师范专科学校,读省师专后期,遭遇全国生活困难非常时期,部分同学因饥饿离开了学校,但他依然坚持完成学业,1961年毕业后分配至临潭一中任教,连续工作38个春秋,直到1999年在校长岗位上光荣退休。
  多年担任数学教师、班主任、数学教研组长,1982年任临潭一中副校长,同年又任甘南州数学学会理事。198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7年聘任为中学高级教师,1989年被临潭县选拔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同年被国家教委、人事部、全国教育总工会授予“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1991年任临潭一中校长,1992年兼任党支部书记。并先后被选为甘南州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人大代表,1993年选为甘南州第八次党代会代表,同年被国家教委任命为全国中学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6年被载入国家领导人才库。任职期间,临潭一中的教学成绩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稳步上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1997年被州委授予甘南州一类学校,并多次被州委、州政府表彰为先进学校。退休后将个人的上千册藏书捐献给了临潭一中图书馆。2001年7月10日因病与世长辞,享年64岁。
  李天恩
  李天恩(1936-2001),汉族,临潭县羊永乡业路村人,出身一个虔诚的基督教世家,从小受其父攀云(字高轩,曾任西北基督教副总监事、岷县孤儿院院长,牧师)的影响和家庭的熏陶,接受了基督教基础教育,后在新城读完小学、初中学业,毕业后在本村参加生产劳动,并暗暗学习《圣经》等基督教经典。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了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他被甘肃省基督教“两会”按立为牧师,自筹经费奔走于迭部、卓尼、碌曲、夏河、舟曲及本县各乡村,积极宣传和传播基督教教义,在以上地区恢复了基督教信仰。同时多方申请,使临潭县委、县政府先后批准开放了城关基督教堂、新城基督教堂、羊永业路基督教堂,并带领全县广大基督教信教群众集资重建了3座教堂。他本人也当选为甘肃省基督教“两会”常委。在他和全县信教群众的多方面呼吁、积极申请下,临潭县委、县政府于1996年11月份批准成立了临潭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临潭县基督教协会,李天恩当选为第一任“两会”主席、会长,主持全县的基督教教务活动,指导全县三堂和7个活动点的宗教活动。1997年当选为临潭县政协常委、甘南州政协委员,1999年当选为甘肃省基督教协会副会长,分管陇南地区和甘南州的基督教工作,常常奔走于陇南山区和甘南草原,深入教徒家中,积极宣传党的宗教政策,是一位教徒爱戴和拥护,各级政府信任的爱国宗教界人士。2001年病逝,享年65岁。
  王俊英
  王俊英(1937-2002),男,临潭县新城人。1956年毕业于西北民族学院语文系藏语文专业。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曾在甘南广播电台,甘南报社从事翻译、记者、编辑等工作。1981年参与编写《甘南藏族自治州概况》一书。从此便涉足甘南地方史志工作。1985年任甘南报社副总编辑,同年调任甘南州地方史志办公室主任, 并任《甘南州志》主编。1988年被聘为新闻出版系列副编审专业技术职务,社会兼职为甘肃省地方史志学会理事、民族宗教学会理事等。
  在从事和主持甘南地方志工作期间,查阅了大量的藏文史料,又经过实地考察,深入研究甘南地方史籍,填补和纠正了地方史志中许多失载史料和谬误,他还擅长藏文书法,尤以中草书见长。作品曾多次参展并被收藏。
  还应邀担任了舟曲、卓尼、临潭、迭部等县志的顾问,并参与审定了大部分县志和《甘南畜牧志》、《甘南金融志》等专业志。在工作之余,他为《甘肃省名胜词典》撰稿,并担任编委。还为《甘肃省情》等省级书刊提供了大量稿件,并担任《甘肃省所存西藏和藏事档案史料目录》一书的副主编兼翻译。
  为督促和指导甘南地方志工作,他撰写了30多篇有关甘南地方历史和人物方面的论文和文章,其中《1943年甘南农民起义始末》曾获得甘肃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998年8月退休,2002年因病去世,享年65岁。
  张旦增
  张旦增(1926-2003),藏族,即六世齐哇嘉卡堪布•贡去乎丹增嘉措,1926年出生于卓尼县夏果村,由九世班禅•洛桑曲吉尼玛卜算认定为五世嘉卡堪布活佛转世灵童。拜贡去乎华藏为经师,在凯珠旦增的转世活佛彭措尕藏座前剃度出家,并受沙弥戒。1932年迎至江可寺院坐床。1934年入拉卜楞寺院学法,拜道然巴•旦增为经师,学习《集类学》、《悟慧论》、《破过曼论》、《般若》等因明经典,并获答辩考试成功。学成返回本寺后,完全仿拉卜楞寺时轮学院建立法事仪轨。后就任青海麦秀•尕布央寺院赤哇(法台)。“文化大革命”中深受迫害,并参加生产劳动,其间曾参加了甘南州及甘肃省政治学院的短期学习。改革开放后,寺院批准开放,亲率广大僧俗群众再次修复了大经堂、居巴扎仓(哲学院)、辩经台、活佛官砥等殿堂。1979年5月任临潭县政协副主席,并任甘南州政协五届常委,六、七、八、九、十届委员,同时又当选为甘肃省佛教协会常务理事、甘南州佛教协会副会长,还兼任术布乡江可河藏族小学和卓洛乡日扎藏族小学名誉校长。1994年亲自主持了七世齐哇嘉卡活佛的坐床仪式。曾多次调解处理了临潭、卓尼两县个别地方的草山纠纷和民事纠纷,受到了各级政府及领导的好评。2003年2月23日下午4时在江可寺圆寂。
  魏居国
  魏居国(1935-2004),男,汉族,甘肃省临夏州永靖县人。中共党员,1955年毕业于甘南州夏河师范学校,后到临潭县冶力关、八角、龙元、新城、城关等乡镇从事教育工作,中教高级职称。
  魏居国同志几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无私地、不遗余力地在临潭教育战线上做出了贡献,受到了党和人民的好评。
  在担任城关学区校长期间,教学质量不但在全县名列前茅,而且在全州历年的统考中多次获得了优秀的成绩,受到了各级党政主管部门的表彰。1984年被评为“全国少儿先进工作者”;1988年被评为临潭县“廉洁奉公”的优秀共产党员;1992年被团省委和省教委授予“关心和支持少先队工作的优秀校长”。
  魏居国同志在临潭的教育战线上,辛勤耕耘了一生,在他垂暮之年,还念念不忘临潭的教育事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功绩。他常说:“改变落后面貌,必须把书读好。”
  1995年魏居国同志因病退休,2004年10月病逝,享年69岁。
  张福海
  张福海(1934-2005),汉族,临潭石门乡人,中共党员。1956年2月参加工作,从1958年起先后担任红星公社(原石门乡)党委副书记,新洮公社党委副书记 (临卓合并后),八角公社管委会、革委会副主任。1970年10月以后,先后担任卓尼县革委会副主任、县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等职。1985年9月当选为临潭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正县级)。1993年1月2日召开的县政协八届一次全委会议上当选为政协临潭县第八届委员会主席。1995年3月退休。2005年6月20日因病去世。
  马建国
  马建国(1933—2006),回族,甘肃省临夏县人,中共党员,1952年参加工作。1965年5月任临潭县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1970年1月任卓洛公社革委会主任、党委书记,1976年2月任县委统战部部长,1980年7月任临潭县革委会副主任。从1982年6月起任政协临潭县四、五、六、七、八届委员会副主席。1995年3月退休,2006年6月30日因病逝世。
  李钟瑛
  李钟瑛(1934—2006),汉族,甘肃岷县人,1950年参加工作。
  1959年3月任临潭县委统战部副部长,1962年1月任团县委副书记,1966年2月至1976年12月任新堡公社书记、古战公社管委会主任,1976年12月任卫生局局长,1979年1月任县委宣传部部长;1980年12月任临潭县政府副县长;1984年6月至1995年6月任临潭县十、十一、十二、十三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他在基层工作中深入群众,以身作则,为尽快恢复和发展生产,带领群众在平整土地、修渠灌溉、兑换良种、积肥、防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马永祥
  马永祥(1964-2006),男,汉族,临潭新城镇西街村人,1981年7月参加工作,教育管理硕士研究生。1990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学高级教师。他曾任临潭一中教师、副教导主任、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书记,2001年2月任县教育局局长。
  1987年全国第三届物理竞赛中,他辅导的学生获全州团体总分第一名,参赛的4名学生分别获得二、四、六七名;1988年又获州团体总分第二名。1985年至2000年连续十四年带的高三物理课高考均分每年都居全县第一,1997年指导的学生在14届高中全国物理竞赛中1人获甘肃赛区二等奖,1人获三等奖,分列全州一、二名。他4次获得县级优秀教师称号,3次评为优秀共产党员。1991年被选拔为临潭首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992年和2002年获省级园丁奖,1992年破格聘为中学高级教师。1999年当选为县人大代表、县政协委员、州人大代表。1999年他报考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硕士研究生,2001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任教育局长后,首先以发展信息技术教育为重点,在全县建了90个远程教育站点、74个光盘播放点。有14个计算机教育室,5个多媒体教室,计算机375台,人机比为75:l。全县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生达2.1万人,占全县中小学生的75%。2003年临潭县被州教育局树为全州电化教育先进县,2005年县教育局被评为全省现代技术教育先进集体。2001—2005年,临潭县普通高校本科录取437人,专科录取641人,比2000年录取率提高了16.8个百分点。2001-2004年连续4年县教育局在全州教育工作综合考核中均为第一名。
  “两基”期间,经常下乡,跑遍了全县19个乡(镇),找村干部、学生、家长、群众了解学生辍学的原因,随身携带的本子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名字,记录着各乡(镇)村社辍学学生名单、地址。为了使这些学生重返校园,带头捐款资助10名贫困学生。为改变临潭县教学设备落后、办学条件差的状况,先后争取并组织实施了“二期义教”、“远程教育”、“中欧援助”、“援藏”等项目,通过他的努力,全县共修建项目学校84所,总投资5221万元,建筑面积62549平方米,确保了 “两基”目标顺利达标。
  2005年9月“两基”工作顺利达标,向全县人民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而他自己却积劳成疾,病魔缠身,于2006年2月病逝。去世后,被甘南州委追任为优秀共产党员,并组成了马永祥同志先进事迹宣讲团,在甘南州七县一市巡回宣讲。
  马志远
  马志远 (1917-2007),回族,临潭县城关镇教场村人,是解放初参加工作的回族干部之一,及长入临潭县启西小学上学,受教于丁士元、敏钟山等先生门下,古汉语基础较好。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南大寺学董,他首先参加了临潭县第一届各族各界代表会,并当选为甘南州、临潭县第一届政协委员,临潭县人民委员会委员。历任旧城市副市长,城关镇镇长,粮食科、财政科、税务科科长等职。1954年当选为甘南州人民政府委员。他作为县内主要统战人士,在临潭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时期,积极拥护党的领导,配合党和政府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1984年,他被省司法厅授予“调解民事纠纷的先进个人”称号。1996年被县委、县政府表彰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2000年1月被甘南州民宗局、临潭县人民政府联合表彰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他曾任甘南州伊协常委、临潭县政协常委、临潭县伊协常委。经常坚持参加各种会议和社会活动,为县委、县政府提了许多提案,多被采纳。2007年12月去世,享年90岁。马骐骥
  马骐骥(1927-2007),回族,号田家老人,临潭县城关镇教场村人。少时入临潭县启西小学上学,受教育于丁士元、敏钟山、郭如岳诸先生。在校期间思想活跃,常参加体育活动,曾作为临潭国民政府第一批运动员赴岷县专署参加了运动会,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抗战时他编演话剧,揭露日本人的侵华暴行,宣传和动员民众的抗战激情。学成后被旧城民族二校聘为义务教员,同时年仅25岁的他被清真上寺的乡亲们选为学董。
  新中国成立后,他作为年轻且思想进步的工商业者,积极协助政府完成了工商业者的改造和公私合营,被政府任命为公私合营后的合作商店主任,并当选为临潭县工商联副主任。
  改革开放后,全面落实了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临潭清真上寺作为全县第一批落实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归还清真寺,占用单位县邮电局搬出。他作为开放后的首任寺管主任,带领全寺广大群众在一片废墟上建起了中阿合璧的礼拜大殿。他和其他寺管成员一道整饬寺务,建立了一套完备的管理制度,在清真上寺发生矛盾时,经全寺信教群众共举,曾两度出任清真上寺暂管领导小组组长,平息了寺内矛盾,有力地维护了全寺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得到了各级政府和领导的赞誉。他先后当选为临潭县政协委员、常委,临潭县伊斯兰教协会常委、副秘书长,甘南州伊斯兰教协会常委。他善于辞令,在各种场合和会议及座谈会上每每发言,语出惊人,给县委、县政府提了许多有益的意见和建议,多被采纳。他性格开朗,处事旷达,工七言格律,遍游洮州山河和名胜,长于文史,精于地方掌故,留下了不少诗作,多为赞美大好河山,咏洮州名胜,赞河清盛世之作,有时托物喻今,或寓景抒情,颇有意境。他交游广泛,多与地方名士韵和,所作诗词多达上千首,上乘之作被《临潭县志》、新城苏维埃旧址收录,有的发表在《洮州史丛》、《山花集》、《洮州文学》、《探索》等刊物上,深受广大读者青睐。他《自乐》中的“喜逢盛世乐年华,慈容和气笑哈哈”是他人生哲学的真实写照。2007年8月去世。
  马启文
  马启文(1931-2007),回族,俗称“白阿訇”,临潭县城关镇教场村人,临潭宗教界知名人士。少长入临潭清真上寺念经,并自学汉语文,在上寺埋头学习达十多年,曾受教于几名大阿訇,系统学习了“古兰学”、“认主学”,及“圣训学”,积累了丰富的经堂语知识,完全具备了做一名开学阿訇的基本素养。1958年到教场村参加生产劳动。改革开放后,经清真上寺全体教下群众的一致推举,出任了清真上寺开放后的第一任开学阿訇,一任就是10年。在任教长期间,为上寺建立了一整套完备的教务教规体系,使全寺群众遵奉至今,协助寺管会动员广大教下群众集资建起了兼备中阿建筑风格的礼拜大殿、教学楼、“帮克楼”等设施,使整个寺内井然有序,在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影响力。作为一名饱学经典的阿訇,十分重视民族间、教派间和教派内部的团结,针对临潭县汉、回、藏多民族杂居的实际,结合教规、教义大讲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反复向教下群众强调“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曾多次参与调解了合作、碌曲部分清真寺出现的纠纷,1999年被甘肃省民委、甘南州人民政府联合表彰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阿訇十分重视文化教育事业,经常动员教下群众送子女入学。他被聘担任民族二校的名誉校长,非常关心学校的教学工作。1990年临潭回民中学开始筹建,作为筹建成员之一,他从自己微薄的收入中带头拿出1000元捐助了回中的修建。在他的带动下,广大回族群众向回中捐助修建款6.3万元,阿訇被甘南州人民政府授予“惠及桑梓”的奖匾,县政府以“捐资助学、造福后代”先进个人给予奖励。1989年帮助卫生防疫部门向群众宣讲了计划免疫的重要性,要求教下群众自觉接受儿童免疫预防打针,消灭脊髓灰质病,提高人口素质,他宣讲的镜头被甘肃省电视台录制向全省播放,甘南州授予“草原健康使者”的称号。他作为名誉校长,经常资助贫困适龄儿童入学,深入各回族村,动员家长送子女入学,非常注重人才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他还经常宣传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性,动员教下群众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环境,制止乱砍滥伐的不良行为。他所在的清真上寺被省上授予“五好”清真寺称号。曾任甘肃省伊协常委、甘南州政协常委、甘南州伊协会长、临潭县政协委员、临潭县伊斯兰协会副会长等职务。2007年9月去世。
  马天恩(补遗)
  马天恩(1917—1961),字泽民,回族,临潭县城关镇教场村人。9岁入临潭启西小学上学,受教于郭如岳、丁士元、敏钟山诸先生门下,与临潭旧城马富春、马志远、马骐骥诸先生为同窗好友。及长帮助父辈经营“长盛店”号商务,使“长盛店”号的商贸规模壮大,一时跻身于临潭“天兴隆”、“义心公”等著名商号之列,商业网点遍及甘肃、青海、四川部分藏区。他能说一口流利的藏语,与安多藏区的阿才等土官、头人、活佛私交颇密。民国时,曾与旧城士绅苏世昌、王义德三人共同筹办义仓,赈济地方灾民。解放后,积极参加土改运动,自觉将家中财产奉公,他家被定为开明地主成分。1953年3月为了彻底剿灭马良等国民党军队残匪,配合西北军区剿匪指挥部的工作部署。甘南工委成立工作团,随军深入藏区,宣传剿匪政策、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揭露国民党残匪的反动宣传,号召散匪投诚自新。同时组织各地民族宗教中上层人士参加争取工作组,当时驻临潭工作的甘南工委社会部部长董宏杰和县委书记马宗瀛研究,提名敏成巴、马玉良、马天恩、敏文中、马志庵、彭尚义为临潭争取工作小组,由彭尚义、马天恩任小组负责人,马天恩担任藏语翻译。5月初争取小组到达郎木寺,受到徐国珍、黄正清司令的接见,随即马天恩与侦察参谋深入村落,摸清马良的岀没地,然后成功地抓获马良、马硕卿,打死空投特务高尚俭,生擒马良,极大地推进了剿匪的进程。马天恩等争取工作组成员受到西北剿匪指挥部的嘉奖。1953年秋天,马天恩作为少数民族参观团成员赴北京、东北、上海等地参观,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接见,参观回来后参加工作。曾当选为临潭县第一届政协委员。1959年反右扩大化中被抓往安西马鬃山劳改,1961年因饥劳过度在马鬃山去世。马顺(补遗)
  马顺(1888—1968),回族,经名伊斯玛仪,临潭县城关镇教场村人。临潭伊斯兰教著名经师。少入临潭县上寺念经,成为东乡北庄门宦著名阿訇“大毛毛”的得意门生。后离乡前往临夏西乡马莲滩清真大寺、东乡北庄拱北清真寺继续深造,深得北庄门宦二师傅老人家的赏识与器重,学成后由北庄门宦第五辈负责人马绍宗先生主持,在拱北寺穿衣挂嶂,正式成为一名青年阿訇。学有所成的他回乡后便被临潭县古战乡甘尼清真寺聘任教长3年后,又先后在拉直清真寺、城关范家嘴清真寺任教长多年。民国十八年(1929年)洮州变乱暴发,阿匍携家眷暂栖临夏市东川折桥清真寺,系统研习伊斯兰教经典,又投师学习了波斯文,这一时期使他在经学方面知识获益匪浅。少住后被东乡黑庄清真大寺聘任为开学阿訇,在该寺任开学期间,与北庄门宦上层人士马绍宗、马绍文、马绍翰诸先生交往甚密,颇得青睐。在拱北寺开学4年后,经他小住两载,对他一家有留住之恩的折桥清真寺众乡老的恳求,祈聘就任折桥寺开学。其间与西北著名伊斯兰教格地目经师马国珍、祁明德、法门门宦创始人法真一道同马步芳强权推行宗教的行径进行了坚决的抵制和斗争,赢得了临夏各门宦教界人士的赞誉,他还应祁明德阿訇之邀参加了临夏“西河滩辩经”活动,声名鹊起。常岀入于民国甘肃政界名流,前清举人、大北拱门宦知名人士喇世俊及马全钦、拜景星诸士绅的府上,畅谈时政。后又任巴苏池拱北寺开学。1953年被家乡临潭清真上寺搬聘为教长,1957年因反封建斗争扩大化身陷囹圄一年之久,1961年被县政府任命为临潭县伊斯兰教协会筹委会主任委员。1963年当选为临潭县政协三届常委。在清真上寺任教长期间,与时任华大寺教长的祁明德大阿訇一起倡议发起了临潭县反毒品活动,大力宣传毒品对社会、对人类的危害性,为临潭树立了良好的社会风尚。1968年病逝,享年80岁。
  杨世衡(补遗)
  杨世衡(1898-1982),回族,经名伊德热艾斯。生前系宗教界上层知名人士,祖籍甘肃省临夏市杨妥家人。幼年曾受私塾启蒙教育,少年时代求学于清真寺,足迹遍于甘、青、川、陕等地。16岁学有所成,从青海回乡探亲,跟随其父到嘎地忍耶道堂临夏大拱北进香,与当时大拱北第八代主持杨永孝相遇,谈论经典要义,略得先辈指点,顿悟天人浑化之理,始投其门下为出家弟子。由于其品学兼优,胸怀磊落,深得同辈门人的赏识,亦受群众的拥戴。
  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初期,曾任大拱北第九辈当家人,任职期间,崇尚文化,选贤任能,整顿教务,和同仁一道开办了私立学校,改制大拱北“孝义会”为“董事会”,先生被教下推选为副董事长,在教务和内政上贡献较大。40年代中期,被临潭县西道堂聘为开学阿訇。50年代始,被临潭县聘请为政协一至五届常委。曾参加过土地改革运动。1953年,作为甘肃南部少数民族参观团副团长,前往北京、上海等地参观考察,受到了刘少奇、邓小平、朱德等中央领导接见。六七十年代在宗教特权中被错划为右派,后被平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了原来的名誉。1980年赴兰州参加伊协会议,当选省伊协常委。1982年辞世,葬于临潭,享年87岁。
  龙布甲(补遗)
  龙布甲(1915-1985),藏族,临潭县术布乡牙关村人,出生于宗教世家,其兄旦巴加措系卓尼贡巴寺高僧,曾任喇嘛尕绕活佛和贡巴寺加绕巴活佛经师。龙布甲成年后摄垂巴寺(牙当寺)僧纲职,为当地土官头人,属卓尼杨土司族侄女婿。民国时曾任保长、同仁乡副乡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团结区副区长、牙关乡乡长,临卓合县时任录竹乡乡长、刀告乡乡长、临潭县政协常委等职。1953年11月作为甘肃、青海两省牧区参观团成员赴国内其他地区参观。他曾多次参与调解了民事纠纷、草山争执、寺院纷争,受到牙当寺院、江可寺院及邻近藏族群众的尊重和推崇。
  黎文德(补遗)
  黎文德(1917-1989),临潭县长川乡沙巴村人,回族。一生随父黎国梁大阿訇念经,并随父赴沙特阿拉伯游学两年,顺便完成朝觐功课。学成回国后在本县敏家嘴、太平寨东寺、合作西寺任开学阿訇,期间于1954年、1958年、1964年、1985年四渡任敏家嘴清真寺开学阿訇长达16年之久。他师从父亲著名阿匍黎国梁游学甘、青等地,又有旅沙特留学的经历,加之从小聪颖好学,中阿文兼通,涉猎广泛,治学严谨,讲授经典通俗易懂,曾为洮岷地区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经学人才,在教下群众中享有声望。改革开放后,曾当选为临潭县政协常委,临潭县伊协第二届常委、副秘书长,甘南州伊协第二届常委、副秘书长。
  马富海(补遗)
  马富海(1921-1989),回族,甘肃省临夏市人。1921年2月生,20世纪40年代初和胞弟马福州到夏河县、临潭县经营绸缎生意,因和江苏省当时全国最大的丝绸制造厂南京中鑫院有长期的业务往来,产品质优,独家经营,销量大,除夏河、临潭两地的座销铺外,大部分销往青、藏、川等地。1956年公私合营时将自营的临潭绸缎阁子铺资金(黄金、银元、货物以最低估价)折合银元45000余元带头全部捐献给新成立的临潭县民族贸易公司。同时将夏河绸缎铺也全部捐献给夏河县民族贸易公司(折合银元27000余元),是当时全州捐资数额最多,最彻底的人士之一。后被任为民族贸易公司经理、工商业联合会主任。工作期间长期外出为公司业务奔波长达8年之久,给公司积累了大量的资金,并做了大量的民族团结工作。为了国家的安全,出资金派胞弟多次赴西藏等地,不惜一切代价和其他同志并肩战斗两年多,破获了敌特分子危害国家安全的几起重特大案件,为维护国家安全作出了贡献。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被选为甘肃省工商界优秀代表和爱党、爱国、爱民有突出贡献的知名人士,多次赴京出席了全国代表大会,并得到了毛泽东、刘少奇、邓小平、荣毅仁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和合影留念。“文化大革命”期间以“资本家”为由被打倒,改革开放后到县政协工作,任住会常委、州政协常委、省政协委员,县物价委员会委员等。1983年被选为甘肃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9年6月病逝,享年68岁。
  第二章人物简介
  侯正明1915年生,藏族,佛名叶哇纳索•洛桑•云旦嘉措,舟曲县铁坝乡人,1921年由拉卜楞寺院拉科仓、哲贡巴两位活佛卜算认定为侯家寺侯氏家族活佛转世灵童,并在名僧宋堪布(时任侯家寺赤哇)座前剃度,坐床后被送往拉卜楞寺院学经,在拉寺学习长达20年,后于1947年先后任侯家寺、迭部县洛大新寺赤哇(法台)。前任侯家寺僧正侯世麒去世后继任为最后一任僧正。解放后曾受聘担任临潭一中藏语教师,讲授藏文。1953年作为少数民族参观团成员,赴北京、东北参观,曾受到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的接见。1955年当选为临潭县政协常委。1985年4月后转任卓尼县政协常委。又任甘南州八届人大代表、甘南州政协常委、甘肃省佛教协会理事、甘南州佛教协会常务理事。
  昝振华男,藏族,1920年生于新城镇东山村咎土司大家庭,他是中国唯一健在的最后一位土司。
  1935年十八世土司昝振烈去世,由堂弟咎振华承袭第十九世土司职务,并迁居昝土司署衙资堡村,因昝振华年幼,衙署事务暂由其父昝善庭(昝天元)摄理。在新城小学毕业后,被送往黄埔军校西安分校学习两年,后又到兰州分校参加培训。学业结束后在卓尼游击司令杨积庆部任连长,从事军职长达二十多年,1949年随杨复兴在岷县参加和平起义,解放后又任连长三年。
  1952年脱离军职,1962年被聘担任村小学教师4年余。改革开放后,当选临潭县政协第五至第十一届委员。
  杨月色汉族,男,羊永乡太平寨二社人。生于1922年。农民。初小文化程度。自小参加山歌庙会,喜欢唱“花儿”,数十年如一日。他吸收各路“花儿”的长处,拓宽了“花儿”思路,除擅长中路“花儿”外,兼长“折麻杆”、“尕缘花”等多种曲令,除以散花见长外,还长于《十二牡丹套古人》、《十二牡丹套佛爷》、《十二牡丹套生产》、《花唱九九》等长套“花儿”,他是临潭县老一代“花儿”唱把式中卓有成就的唱家之一。自临潭县举办“花儿”大奖赛以来,他共参加五次,获头等奖一次、三等奖一次、优胜奖一次;又获临潭县文化馆二等奖一次。
  其妻李金莲,汉族,生于1927年,初小文化程度。也是一位入了迷的“花儿”歌手,她先后三次参加县上举办的莲花山演唱会,获得好评。

知识出处

临潭县志

《临潭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临潭县志(1991-2006)》做到了把握原则、客观真实,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遵循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秉笔直书,客观记载,突出了详近略远,着重反映了1991至2006的16年中取得的突出成就,脉络清楚,重点突出,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篇目有所创新,突出了地域和资源特点,彰显地方文化,突出地方特色,使志书具备了很强的资料性、科学性、可读性和学术性。

阅读

相关人物

殷振国
相关人物
敏学真
相关人物
丁玉璞
相关人物
彭尚义
相关人物
徐述达
相关人物
夏让仓
相关人物
马旦贝坚参
相关人物
苏少卿
相关人物
丁士元
相关人物
敏政
相关人物
赵剑峰
相关人物
曾森
相关人物
宁文焕
相关人物
王维堂
相关人物
敏钟山
相关人物
王守德
相关人物
李天恩
相关人物
王俊英
相关人物
张旦增
相关人物
魏居国
相关人物
张福海
相关人物
马建国
相关人物
李钟瑛
相关人物
马永祥
相关人物
马志远
相关人物
马骐骥
相关人物
马启文
相关人物
马天恩
相关人物
马顺
相关人物
杨世衡
相关人物
龙布甲
相关人物
黎文德
相关人物
马富海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临潭县
相关地名